[ 索引号 ] | 11500226MB1531735E/2022-00153 | [ 发文字号 ] | 荣农发〔2022〕65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2-08-10 | [ 发布日期 ] | 2022-08-10 |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切实抓好2022年晚秋生产的通知
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今年在疫情和灾情的双重压力下,秋粮生产有所影响,为促进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要把发展晚秋生产作为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促进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晚秋作物的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晚秋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和效益,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
我区秋季光、热、水、地资源丰富,宜种晚秋作物多,抓好晚秋生产大有可为。各镇街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抓好关键技术,落实配套政策,着重抓好再生稻、秋洋芋两大骨干品类,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秋糯玉米、再生高粱、秋大豆、秋红苕等短期作物,力争晚秋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积5.02万亩以上,秋洋芋2.52万亩以上,详见附件1),亩均增收300元以上。
二、落实措施
(一)搞好规划布局。
为保证种植的晚秋作物种得下、收得到、获高产、能增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搞好晚秋作物布局。再生稻宜布局在、水源条件好、品种再生能力较强、无病虫危害地区;秋洋芋宜布局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再生高粱宜布局在品种再生力强的地区;秋玉米宜布局在交通方便的城镇郊区。
(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机械化,达到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一是蓄留再生稻的田块在头季收获后立即将稻草覆盖稻桩行间,既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再生芽生长,又可以增加土壤钾素营养,培肥土壤地力。二是大力发展稻草覆盖秋洋芋。三是大力示范推广秋洋芋套作蔬菜或秋玉米等新耕制。
三、强化保障
(一)责任到位。各镇街要充分认识到晚秋生产对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要尽快将指导性计划落实到村社和农户,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和层层目标考核责任制,想方设法稳面积,提产量,帮助种植主体解决生产及销售上的实际问题。
(二)资金到位。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资金用于晚秋生产补助;统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项目资金和救灾资金等用于发展晚秋生产有关方面。
(三)培训到位。要结合农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信息网络、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类媒介,通过科技赶场、现场展示等方式深入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示范样板,提高晚秋生产技术入户率、到位率。
(四)抗灾到位。要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和田间管理两大主题,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灾害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好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附件:1.荣昌区2022年晚秋粮油生产计划
2.荣昌区2022年晚秋粮油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7月20日
附件1
荣昌区2022年晚秋粮油生产计划
镇街 | 再生稻 | 秋洋芋 | 秋玉米 | 秋大豆 |
峰高 | 6000 | 1120 | 1150 | 1450 |
万灵 | 2150 | 920 | 650 | 850 |
直升 | 2380 | 270 | 550 | 250 |
安富 | 7780 | 370 | 1100 | 1750 |
清江 | 3565 | 1130 | 760 | 650 |
仁义 | 2000 | 2210 | 1550 | 1750 |
河包 | 2300 | 2000 | 1050 | 850 |
古昌 | 435 | 480 | 850 | 350 |
吴家 | 1020 | 2650 | 1730 | 860 |
清流 | 300 | 1130 | 850 | 390 |
铜鼓 | 350 | 730 | 790 | 430 |
观胜 | 350 | 1240 | 1450 | 1770 |
盘龙 | 3200 | 3400 | 1600 | 1750 |
远觉 | 200 | 2000 | 950 | 450 |
双河 | 4320 | 490 | 1050 | 1050 |
清升 | 3130 | 1130 | 1150 | 850 |
荣隆 | 2220 | 1350 | 1150 | 1360 |
龙集 | 1500 | 920 | 450 | 580 |
广顺 | 3150 | 540 | 950 | 290 |
昌元 | 1950 | 590 | 1000 | 750 |
昌州 | 1900 | 570 | 1090 | 1240 |
合计 | 50200 | 25240 | 21870 | 19670 |
附件2
荣昌区2022年晚秋粮油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晚秋生产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再生稻、秋菜、秋红薯、秋玉米、秋马铃薯等晚秋作物商品率高,生产效益十分可观,是全年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各镇街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晚秋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切实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晚秋粮油作物的单产水平和效益,实现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
一、再生稻技术
再生稻是晚秋生产的重点,具有省工、省种、省肥、节水、增产等优点,而且再生稻米的商品率和经济价值明显高于中稻,是调整稻米品质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由于头季中稻受到前期干旱等不良气候影响,产量有所影响,因此为弥补产量损失,各地狠抓技术到位和投入到位,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
1.合理布局:再生稻栽培宜选择在海拔350米以下,有水源保证的沿江河谷地带再生稻适宜区。
2.选用再生力强的优质高产良种:蓄留再生稻宜选用选择头季生育期在160天左右,再生力强、品质优良,抗病及抗倒力强、两季丰产稳产性好的穗粒兼顾型超级稻、优质稻品种如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宜香优1108、川优6203等为主导品种。
3.抓好头季中后期田间管理。
一是抓好头季中稻水浆管理:中稻孕穗期保持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灌浆,乳熟期后保持浅水层,水稻黄熟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水稻休眠芽的成活率。注意抗旱保芽,防止中稻生长后期因高温干旱造成田泥成块开裂、伤根,影响稻株正常吸水、吸肥而使腋芽呈休眠状态,或因稻秆失水干枯,腋芽枯萎死亡而不能萌发。若头季稻收获前稻田出现白土、发裂现象,需要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
二是注意防治穗期病虫害:头季稻稻株健壮与否对休眠芽的成活率、再生稻正常发苗和产量影响很大。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减轻病虫危害。
4.早施、施足促芽肥。促芽肥是夺取再生稻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一般在头季中稻齐穗后、收获前10-15天亩施用尿素15~20公斤作促芽肥。
5.看芽收割头季,高留稻桩。蓄留再生稻田宜在全田谷粒黄熟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2厘米以上时收割。采用人工割稻留桩,机械脱粒的半机械化收获方式可节省劳动力成本。同时,因稻株腋芽自上而下萌发,高节位腋芽具有生长优势,是构成再生稻有效穗的主体部分,因而应收获时留桩高度要求达到33~40厘米,争取倒二芽、倒三芽成穗,提高再生稻成穗率。
6.稻草覆盖,保护性耕作。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既可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抗旱保苗,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又可增加土壤的钾素营养,培肥土壤地力。
7.及时管水,施好发苗肥。收获头季中稻后立即复水,一直灌浅水至接近黄熟时排水。头季稻收后如遇连晴高温天气或稻田缺水时,应注意在收割当日傍晚及后两日早晚浇水泼桩。头季稻收割后1~2天及时施用发苗肥,及时用腐熟清粪水800~1500公斤泼施稻桩,再亩亩施尿素10~15公斤。施肥时应保持田间有一定水层,遇高温干旱,田间无水施用发苗肥时,可采用叶面喷施,争取多发再生苗,提高再生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促进再生稻高产。
8.喷施“920”,及时防治再生稻病虫害。再生稻始穗期亩用“920”1.5~2克兑水50公斤喷苗,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50公斤)1~2次,促进再生稻早孕穗、早成熟,适当增加穗长和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同时重点防治叶蝉、稻纵卷叶螟、三代螟虫等虫害。
二、秋马铃薯技术
秋马铃薯是主要的晚秋粮菜兼用作物,对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有着重要作用。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不仅具有省工省力省时,保温保湿防渍除草,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促进秋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应大力推广。
秋马铃薯应规划在海拔400米以下地区。重点抓好以下的关键技术:
1.整地开厢。旱地间套作可在玉米带收获后起垄栽培马铃薯;稻田在中稻收后立即开沟作厢,采用深沟高厢, 2.25米-4.25米作厢,厢面宽2-4米,沟宽0.25米,沟深 0.3-0.4米,厢面高低一致;在距田埂四周1米处开设边沟,保持排水通畅。
2.选用良种、浸种催芽。选用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渝马铃薯1号、鄂薯5号等优质脱毒种薯。以25克左右的小种薯整薯播种为好;如用大薯做种薯,应在发芽前切块催芽。(1)切块:在播种前7-10天,选无病伤、重70-80克的单薯做种薯,用快刀沿顶芽向下纵向切成3-4块,每块保留芽眼1-2个,并用1%石灰水溶液或草木灰杀菌防病,并促其伤口愈合。(2)浸种。采用赤霉素(920)浸种可打破休眠期,促进发芽。其方法是:采用整薯浸种或切块浸种。整薯浸种可用10-15毫克/升的赤霉素浸种20-30分钟,切块浸种可用5-10毫克/升的赤霉素浸种10-15分钟。(3)催芽:浸好的种薯放在室内,上下铺垫湿润稻草或河沙,中间放置种薯,当芽长至1.5-2厘米时,取出炼苗1~2天,即可播至大田。
3.适时早播。马铃薯性喜凉爽气候,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 25C以下为宜。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坝丘陵区,适播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拔500-800米低山区,适播期在8月下旬。
4.合理密植。秋马铃薯间套作模式有蔬菜/马铃薯、油菜/马铃薯、红苕/马铃薯等,秋马铃薯间套作宜采取宽窄行种植,播种规格为:(0.6+0.2)米×0.22米,亩播种7000窝左右,9月下旬-10月中旬在宽行内直播或免耕撬窝栽2行油菜。马铃薯净作播种规格为: 0.33 米×(0.16~0.18)米,亩播1~1.1万窝。
5.施足底肥。采用基肥一道清,在马铃薯种薯旁开一条施肥沟,亩施有机肥1100-1500公斤,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草木灰150公斤(或氯化钾15公斤),或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加35%复混肥35公斤,肥料切忌直接接触种薯。盛花期苗势较弱可用0.3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喷施两次,每次间隔7-10天。
6.稻草覆盖。播种施肥后及时覆盖10~15厘米厚的稻草,亩用干稻草1000~1300公斤(即用2亩稻田的稻草覆盖1亩马铃薯)。稻草覆盖厚度根据天气状况和发展趋势而定,干燥天气应厚盖,土壤湿度大则应薄盖,以免高温高湿引起烂种。净作按稻草与厢垂直、草尖对草尖的方法均匀覆盖整个厢面,间套作顺厢沟方向覆盖,若稻草不足可用少量泥土盖压。
7.注意排水,防治病虫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马铃薯田,要注意及时清沟排水,防止渍害。对马铃薯为害较重的虫害是地下害虫,预防蛴螬用90%晶体敌百虫500克加水溶解喷于35公斤细土上,在播种时撒入厢面。危害洋芋的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和病毒病。一般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生产脱毒种薯和实行合理轮作,不与茄科蔬菜连作、拔除病株烧毁等措施防止病毒病、环腐病和青枯病的发作。晚疫病初次发病时立即拔出中心病株,深埋销毁,降低病菌侵染传播,对其他植株马上进行防治。病害迅速暴发流行时开始施药,一般3-4次,间隔7天。 第一次: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第二次: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富帅德;第三次:富帅德或银法利;第四次:银法利
8.适时收获,高产增效。稻草覆盖的马铃薯块70%以上在土表,拨开稻草即可拣收。亦可采取分期采收,即将稻草拨开采收已长大的薯块,再将稻草盖好小薯块促其继续生长。这样既能及时上市,又能保障较高的产量,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三、秋红苕技术
秋栽红苕可采用旱地间套作(利用旱地玉米收获后起垄作厢栽苕)、幼果林间套(幼果、林/春大豆-秋红苕)等,也可利用中稻收获后的稻田栽种。关键技术如下:
1.选用良种。
秋红苕生长期短,应选用结薯早的品种。
2.浇提苗肥,备好健苗。
天气干旱,苕苗长势差,对长势较好的一台土红苕在傍晚浇清粪水或1-2%尿素液提苗。并选择藤粗、节密(4-5节)的尖稍苗作种苗。
3.抢时起垄早栽,合理密植。
提高秋红苕单产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亩植株数和结薯数,早栽是关键技术之一。而起垄栽苕有利于增加土壤昼夜温差,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秋苕产量。旱地及幼果林间套作栽秋红苕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田栽秋红苕中应在水稻散籽时开沟排水,水稻收获后及时作厢抢湿栽苕,栽插时期在8月20日前。秋红苕高产田块亩植密度为6000~7000株,选择壮苗深栽,插条苗保持6~7个叶节,栽入土4~5个叶节。若遇干旱,实行抗旱栽插,先是沿厢背灌一次水,再打窝栽苗,边栽边淋清粪水。
4.秸秆覆盖,保苗成活。
栽后注意用稻草或玉米秸秆盖苗3~4天,以遮光、降温、保湿,防旱保苗,提高成活率。
5.及早中耕和追肥。
秋红苕栽后5~10天进行中耕和追肥,亩用腐熟猪粪水1000~1500公斤加尿素5~10公斤进行追施,以促早发苗,早分枝,早结薯。中期在藤叶封厢时再亩施草木灰100~150公斤,促进薯块膨大。后期要注意理好排水沟,防止秋涝。
四、秋玉米技术
秋玉米种植以鲜食品种为主,以鲜果穗供应市场,可缓解秋季蔬菜淡季供应矛盾,是一种适应性广、生育期短、营养丰富的优质高效晚秋作物。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品种选择。秋菜玉米生长较短,应选择成熟期较早、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优质高产、穗形美观、鲜果穗食味好的品种如渝糯系列、苏渝系列等品种。
2.适期播种。采用催芽直播或育苗移栽,在7月下旬播种为宜,最迟播种时间不超过8月10日,高海拔地区宜提早到7月中旬播种。
3.合理密植。秋菜玉米生育期较短,应适当密植,亩植3500-4000株为宜,亩用种1.5公斤左右,将种子浸泡2-3小时,用湿毛巾或湿沙保湿催芽,现芽即可播种。规格:行距1米,窝距0.33-0.38米,每窝直播催芽种子2-3粒,也可采用育苗移栽。秋菜玉米播种时期气温高,种子出苗快,播种后3-5天即可出苗,出苗10天后可定苗,每窝留2株。
4.稻草覆盖,抗旱保苗。稻田秋播推广稻草覆盖,抗旱保苗。出苗后至抽穗扬花期间若遇严重干旱,则用清粪水抗旱保苗。
5.配方施肥。玉米是耐肥作物,足够的肥水对其建立丰产架子和获取高产很重要。总的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轻施提苗肥,适施拔节肥,重施攻苞肥。底肥亩用2000公斤土渣肥+尿素15公斤或碳铵30公斤+过磷酸钙30-35公斤或亩施35%玉米专用肥40公斤施入播种沟。出苗后亩用5公斤尿素兑清粪水2000公斤提苗。进入拔节期后,亩用10公斤尿素或25公斤碳铵兑清粪水2000公斤追肥。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即播种后40-50天重施攻苞肥,亩用尿素25公斤或碳铵70公斤加钾肥5公斤兑清粪水2000公斤淋窝。
6.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玉米螟,防治适期在喇叭口期。可选用苏云杆菌可湿性粉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拌细沙土,或用杀虫双颗粒剂拌匀撒于心叶内。注意在采收前7~10天停止使用农药,以免农药残留超标。
7.人工辅助授粉。秋菜玉米散粉期气温不稳定,雌雄往往不协调,加之秋雨较多,自然授粉不理想,应加强人工授粉。减少秃尖,夺取高产。在大多数植株花丝吐出后,收集混合花粉进行人工授粉两次。提高结实率。同时,不定期摘掉已散粉雄花,增强光照和通透性,减轻病虫害。
8.适时采收。一般秋玉米采收期以授粉后30~35天为宜。过早采收灌浆不足,糯性不够,产量低,过迟采收缺少鲜香味。
五、再生高粱技术
再生高粱具有省种、省工、低成本、高效益等优势,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各地应大力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
1.选用良种,合理布局。
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抗病力和再生力强的优质酿酒高粱品种如 泸糯8号、川糯梁1号等,布局在海拔400米以下地区。
2.抓好头季穗期病虫防治。
头季高粱散籽期用18%杀虫双水剂或科诺千胜50克兑水40公斤喷雾,也可用杀虫双大粒剂点心防治穗螟等穗部虫害,纹枯病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
3.抗旱保芽,施好保芽肥。
头季高粱收前5~7天灌跑马水一次。收前7~10天亩施50%BB肥10公斤加人畜粪1000公斤保芽。
4.适时收割头季,合理留桩。
当高粱籽粒80%成熟,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时及时采收。留桩高度一般以近地面留1~2个节为好。砍秆后及时浇水防旱,并将前季高粱秸秆加稻草覆盖在行间保湿抗旱。头季收割时,镰刀要锋利,砍秆时速度要快,尽量减少茎秆的破碎程度,以免茎秆破碎后易引起腐烂,影响再生。
5.注意中耕除草、排渍定苗。
头季收后3~5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并匀苗,每株留再生苗1~2株;雨后注意及时清理沟畦,排除渍水,避免发生渍害;4~5叶时初步定苗,亩留苗8000株左右。拔节初期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定苗,基本保持头季株数。匀苗、定苗时要除上留下、除弱留壮、除挤留匀。
6.及时追肥。
结合第一次中耕除草,亩施35%复混肥30公斤或BB肥20公斤兑粪水30挑淋窝作发苗肥。结合第二次中耕,亩施35%复混肥20公斤或50%BB肥15公斤兑粪水30挑作拔节孕穗肥。抽穗前1周左右,亩施碳铵10公斤(或尿素5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兑水施穗粒肥。
7.防治再生季病虫害。
再生高粱要注意防治芒蝇、螟虫、蚜虫等危害。芒蝇用甲氢菊酯2000倍液喷雾;蚜虫亩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兑水40公斤喷雾;拔节期、散籽期注意用18%杀虫双水剂或科诺千胜50克或1.5%的苏丹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40公斤喷雾,也可用杀虫双大粒剂点心。
8.及时收获。
当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时及时采收。
六、秋大豆技术
秋大豆主要是利用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收获后,小春作物播种前的秋闲地增种的一季大豆,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选择优良品种。秋大豆种植可选择质量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的早熟良种 。
2.合理布局,整地保墒。选择海拔400米以下,8月15日前能收获水稻的稻田或旱作土壤。稻田注意开好三沟(围沟、中沟和厢沟),切忌厢面积水。旱地种植秋大豆,必须保证土壤充分湿润,雨后播种。
3.抢时抢湿播种,合理密植。秋大豆最适播期为8月15日前,稻田在水稻收获后立即开沟抢湿免耕点播或立即翻耕开沟欠细抢湿(或灌水后)点播,以保证秋大豆出苗所需水份。旱地在适播期内雨后抢湿播种,确保出苗。若旱情重,土壤太干,要采取灌跑马水后播种。亩用种7-8公斤,播种规格为行距1~1.2尺,退窝5寸,每窝播种3~4粒,定苗2-3株,亩植2-3万株。
4.拌菌施肥。播种前用根留菌拌种,先将种子喷少量米汤或清水,再将根瘤菌一包(每亩一包)倒在种子里,用少量泥沙或钙镁磷肥拌和均匀,使干湿适度(拌菌后的豆种防止太阳直射,以免杀死根瘤菌)。播种时不施底肥,以免高温烧种,采用腐熟灰渣肥盖种(亩用腐熟灰渣肥1000公斤加磷肥30公斤、草木灰150公斤或硫酸钾5公斤混匀盖种。若土壤较干或伏旱较重,可改用清粪水加磷钾肥作底肥或白窝播种。采取白窝播种的待出苗后须立即用清粪水加磷钾肥淋施。播种后10~15天亩用清粪水1500~2000公斤加尿素4~6公斤淋窝作提苗肥,播种后30天左右(初花期)和50天左右(鼓粒期)结合病虫防治,分别亩用磷酸二氢钾0.10~0.15公斤和硼肥、钼肥0.05~0.10公斤,兑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保花、保荚。
5.秸秆覆盖,抗旱排渍。秋大豆播种后将稻草秸秆覆盖于厢面,抗旱保湿。播种后遇连晴高温天气,应早、晚浇水淋窝保湿;遇连阴雨天气,应排水防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6.中耕除草。秋大豆田间草害较重,要适时中耕除草或化学除草,播前一天用克无踪或播后苗前用乙草胺或出苗后用高效盖草能(或精克草能)防治杂草;播种后15天左右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培土。
7.防治病虫。播种后7~10天选用吡虫啉或阿维菌素防治豆杆蝇和潜叶蝇。现蕾、开花期注意选用多菌灵、甲霜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播后25天左右注意防治大豆卷叶螟,发现豆叶有少数卷叶时及时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末花期可选用毒死蜱或氰戊菊酯等药剂防治豆荚螟,用吡虫啉防治蚜虫。秋大豆进入鼓粒期应注意防治田间鼠害。开花结荚若气温低、雨水多、光照少,要特别注意防治锈病,当豆叶呈锈斑状枯黄时(从上至下),要及时选用百菌清进行喷雾防治。
8.适时收获。青豆荚10月份开始采收上市,种子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成熟,当三分之一豆荚呈褐色时选晴天收获。收大豆时快锄(刀)低铲(割),以免将根瘤菌带走。运回通风处晾晒,待其后熟,半月后选晴天摊晒脱粒、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