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部门 > 区司法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基层政务公开 > 公共法律服务领域 > 公开信息 > 公共服务
法治时评丨坚决防治水军绑架网络舆论
日期:2021-02-04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法治时评

    □ 凌锋

  据媒体报道,花760元,“水军”能把一条虚假消息炒成5.4亿阅读量。近期,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进行宣判,刘某及网络推手均受到法律严惩。案件背后,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浮出水面。看似操作简单、小打小闹的虚假流量“生意”,整体规模已达千亿之巨,遍及各大互联网平台。

  网络“水军”不算是新问题,但当普通人用不到1000元的代价就能获得数亿阅读量,并把虚假消息炒作成舆论热点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加高度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不仅链条完整、高效运转,而且已经发展非常成熟,把“服务”价格降低到了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地步。新闻中提到,有关当事人利用自助网络平台,通过接口程序与上家网站对接,自动化完成用户的涨粉、点赞。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加上“物美价廉”的自动化操作,带风向、炒作“新闻”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对于清朗有序的互联网环境构成极大隐患。

  对于那些动机各异的“客户”和刷流量的“服务商”而言,虚增的或许只是网络数据而已,但引发的后续行为却可能危害现实社会。比如,造就名不副实的“人设”明星,成为不正当竞争中的攻击工具,滋生各类“网络暴力”行为,推动各类谣言传播等等。而且当虚假数据把虚假信息送上舆论风口的时候,即便“服务商”迷途知返,也是无力阻止,很可能会产生不可控、不可逆的严重结果。

  真实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应该是互联网信息的基本要求,一切皆可“刷”的虚增流量行为,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甚至会绑架网络舆论,必须坚决依法治理。除了司法机关积极履行职能,依法加大对这一灰黑产业链打击力度外,同样重要的是,要抓住平台责任这个关键,督促有关网络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内容审核,绝不能把虚假流量当生意。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治理经验,适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治理具有更加坚实有效的法治保障。


    (审核:唐菁、李柯江)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
提示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 便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