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部门 > 区文化旅游委 > 工作情况
以文塑旅带动乡村振兴,以旅彰文打造文化重镇——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荣昌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调研支队
日期:2023-09-08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势能。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响应二十大以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号召,既能够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也能够为厚植非遗资源的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促进人才、文化、生态的三重振兴。

“千年非遗城,繁荣昌盛地。”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祖国的西南一隅,一定绕不过重庆下辖的荣昌区。荣昌是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荣昌折扇、荣昌陶器、荣昌夏布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总共1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旅资源极其丰厚。在非遗的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利用等方面,荣昌当地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紧缺、影响力不足、品牌不响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有鉴于此,带着“如何激活非遗作为文旅资源的影响力”和“非遗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两个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荣昌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调研支队于2023年6月24日至6月27日赴荣昌开展实践。支队重点关注荣昌夏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结合对当地村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实地走访,深入非遗传承第一线。

荣昌夏布:以文塑旅,道阻且长

荣昌夏布是支队调研的重心。夏布是一种以苎麻或大麻作材料,经手工工艺编织而成的麻布。因为布料凉爽适人、常用于夏季衣着,因此又被称为夏布。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将苎麻种植和夏布纺织技术带到荣昌,开启了“荣昌夏布”之乡的悠久历史。这些年来,荣昌先后获“中国夏布之乡”、“夏布加工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纺织)”等称号,荣昌夏布制作技艺更是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荣昌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然而,荣昌夏布目前面临着产业规模锐减、企业外迁、行业后继无人、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等问题,亟待打造荣昌夏布文化高地、丰富夏布产业发展业态,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为了摸清这其中的发展脉络,在前期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调研支队实地走访了夏布种植基地、纺织公司、重点企业、设计工作室、博物馆、相关景区等上下游产业,并在对几位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的访谈中加深对夏布传承的认识。

6月25日上午,调研支队一行来到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夏布小镇。夏布小镇在注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科普的同时,更致力于向公众传播荣昌夏布品牌,助推夏布产业的发展,是集夏布博览、研发、信息发布、展示展销、体验式旅游于一体的 “非遗文化景区”。在这里,支队成员首先重点参观了中国夏布博物馆,学习了解荣昌夏布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现状。

博物馆访毕,成员们来到了位于夏布小镇核心地段的加合夏布。加合夏布的前身是荣昌第一家夏布公司——荣昌夏布有限公司,品牌创始人黄秀英是夏布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黄氏夏布第七代继承人。

1998年,金融危机给荣昌夏布出口带来致命性冲击,黄秀英父亲、第六代继承人黄良谓的企业损失惨重,一度濒临破产。原本无志于继续从事夏布产业的黄秀英临危受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让夏布“起死回生”。如今,加合夏布在荣昌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人才培养、非遗传承、吸引游客等方面都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

调研支队还参访了天运麻艺夏布会馆——集收藏、展示、传承、销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展厅。成员们在这里见到了创始人马琳沁女士,她是夏布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重庆市首批校外教育文化类非遗夏布名师、2022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在家族传承人的影响下,马琳沁十余年来积极投身夏布事业。马琳沁认为,夏布是一种“有灵性”、“有个性”、“有温度”的布料,值得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成为绿色、环保、松弛生活方式的代表。因此,她带领团队不断研发创新,打造了一系列有格调的、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夏布产品,如夏布台灯、夏布折扇、夏布笔记本等瞄准中高端市场的日用品、工艺品。

6月25日下午,支队成员来到了一宁夏布——由 95 后毕业大学生黄维唯、陈克厂自主创立的夏布工作室。与在夏布行业深耕数十年的前辈不同,她们作为后生入局,为的是制作纯手工、纯苎麻的夏布,设计适合日常生活的夏布、麻纺织产品,找到非遗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如今,一宁夏布正向麻主题生活馆方向前进,旗下的夏布枕头、夏布拖鞋等日用品颇受年轻人追捧和喜爱。

研学教育是一宁夏布的另一个发力方向。目前,一宁夏布与重庆文旅学院达成校企合作,日常也会承接各类研学活动,主要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黄维唯指出,研学是激活夏布生命力非常好的方式。通常,来学习夏布知识和技艺的孩子们,都会为夏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这个暑假,“荣昌非遗文化独立研学营”首次以商业化的形式展开招募。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荣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此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6月26日上午,实践支队到达鑫浩麻纺织公司,拜访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俭康,并实地走访了夏布生产车间。李俭康提到,目前夏布传承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他广泛开放“收徒”的窗口,为学徒提供免费的技能学习培训,以此吸引年轻一代。

在对荣昌夏布产业形成直观的基本认识后,支队对区文化旅游委非遗中心主任蒋兴宇进行了专访。蒋主任着重指出了荣昌夏布在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品牌传播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与支队成员共同探讨了扩大夏布影响力的措施和方向。蒋主任表明,对于荣昌夏布的传播之路,政府部门不会放弃、不会漏掉每一次机会、每一个资源,希望与外界携手,实实在在地共同推动进步发生。

除此之外,支队成员们还走访了通安村小栖西山雨陶坊、安陶小镇、泉优酒厂等,对荣昌陶和荣昌直升白酒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了解,与夏布形成对比,丰富了对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貌的认识。

乡村振兴:激活非遗的内生力量

乡村振兴是支队此行调研的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是激活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6月25日下午,支队成员前往了清华大学在荣昌安富街道通安村设立的乡村振兴工作站,与站长进行交流。正如讲述清华人故事的纪实电影《大学》中心系乡村、执着奉献的宋云天,一代代清华人选择投身基层,展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心系人民的清华风貌。从2017年10月起,清华大学就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传承学校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传统,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荣昌站选址在以荣昌陶非遗技艺为名片的通安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几名学生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将通安村中心的一处破败民房改造设计成如今的乡村振兴工作站。2019年建成后,工作站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科研人士来此研学交流。在它的周围,还有由废旧矿井改造而来的三矿井美术馆,2020年作为主会场举行了荣昌峰会·乡村振兴论坛。目前,通安村正在推进闲置房屋土地改造升级,打造出一个系统的学术交流、非遗文化交流、旅游文创交流基地。

据站长介绍,荣昌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寒暑假都会接待多支来自十几个不同高校的调研支队和研学团队。大家以工作站为依托,针对安陶小镇、通安小栖、一宁夏布等诸多非遗文化点位和周边村镇小院展开调研,开展了包括文创产品设计、宣传策略推广、基层治理与非遗文旅融合学术分析、乡村公益服务、基层党建宣讲等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

青年力量与青年知识正通过小小的工作站向通安村和荣昌汇聚。在这里,同学们用切身的体验感知非遗文脉,提升了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黏性和活跃度。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设计改造闲置房屋、改善人居环境、挖掘特色产业、培养三农人才、传承地方文化等举措,打造出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和模式,保存了乡村振兴的火种,为更多人才投身于此打下了良好基础。

传承与产业相融,研学与培训共进;激活非遗内生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尽管道阻且长,但“千年非遗城”荣昌正走在一条光明的大路上。

在支队成员结束调研的一个月后,7月21日,“国家级非遗文化研学基地”正式挂牌荣昌站,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荣昌站和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共同见证了这一挂牌仪式。

在用脚步丈量过荣昌的大地后,支队成员也将综合理论与实践,以所学知识反哺当地,为荣昌的非遗传承贡献实在的力量。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
提示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 便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