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风和煦。走入核桃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蜿蜒向前,不见尽头。道路两旁花台陈列,百花盛开,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再往里处走,粮油基地、红薯基地、辣椒基地迎面而来,虽是丘陵地段,却能顺势而为,环坡而生。阳光照耀下的塑料薄膜闪闪发光,靠近一看嫩嫩的春芽正破土而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核桃村村支两委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解决了一个个“烫手山芋”。短短几年时间,核桃村基础设施“大变脸”,产业基础有“硬招”,乡村“气质”大提升,正实现从重庆市级脱贫村向脱贫攻坚示范村“蜕变”。
一、精准输血,打通基础设施“整盘棋”
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脚泥。这正是核桃村吕运洪家门前这条路的真实写照。海土路一头连接十几家百姓,一头通向种植基地。平时交通不便,东西运不出,物资运不进,可苦了附近人。
“要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修出一条致富路。”1月初核桃村村书记伍朝三当着村民果断表态道。
说干就干,通过镇村共同努力以及与区交通局的积极沟通协调下,海土路3月2日正式开始施工,长2公里,宽4.5米,预计7月底完工通车。
项目开工后,“轰隆的挖土声成了最美妙的声音,附近百姓喜笑颜开,一有空就到现场看施工进度。而伍朝三更是每天必来,关心进度,督促质量,一再叮嘱安全施工,时不时还要撸起袖子加入施工队伍中去。脚上沾有多少泥,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满头汗水的伍朝三总是忙的不停。
大家都说,此次修路不仅是一条便民路,更是一条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路,打通的不仅仅是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财政支持,对道路滴灌式精准输血,为道路实施“提档升级”工程,打通基础设施“整盘棋”,核桃村必将在脱贫的路上一路畅通。”伍朝三望着正在施工的海土路信心满满的说。
二、因地造血,盘活增产增收“蓄水池”
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3月27日,核桃村辣椒基地一群勤劳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平土、除草、施肥、覆膜、插苗、浇水,村民分散作业,有序种植。不远处,几名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时不时的对大家进行现场讲解,专业指导。
“我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下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出去务工不现实,在家种地倒是我的强项。这不村上流转了一千多亩地,我也去报名承包了50亩,现在正忙着辣椒插苗呢。村上还保底回购,今年的日子又有奔头啦。”核桃八社脱贫户郭永四指着面前的这块辣椒基地,眼睛笑成一条线的说着。
“家门口也能把钱赚,我来帮忙种辣椒,一天80块钱呢。”被郭永四雇佣过来的村民吕廷贵随声附和道。
核桃村一直以来土地撂荒,产业薄弱,百姓致富无门。核桃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吴永胜带领村民绞尽脑汁,寻求出路。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市农科院、椿林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辣椒种植1000亩,亩均增收300元以上;加强与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合作,推进1500亩红薯基地建设,亩均增收120元以上。
基地的“落地生根”为核桃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造血”功能,撂荒地摇身变成“聚宝盆”,成为困难百姓增产增收的“蓄水池”。
三、深入补血,提升乡村环境“美颜值”
“轰隆隆……”随着一阵刺耳的声响,尘土飞扬,一个墙壁四裂,屋顶破漏的土墙房子倒塌下来。3月20日上午,挖掘机师傅熟练而专业的操作着机器,完成了一个危房的拆除工作。
“一直都想着把闲置危房拆了,最担心垮了砸到人。现在可好,村上出面免费解决我的大难题。看到拆除了,我的心里一下就亮堂啦。”核桃村村民唐隆全满脸感谢的向挖掘机师傅说道。
据了解,核桃村以治理“脏”、“污”、“乱”、“差”为重点,开展危房拆除、改水改厕、垃圾收运、河道清理等系列工程,以达到“美化、亮化、净化”的作用,让“面子”好看,“里子”好用,提升乡村环境“美颜值”。
截至目前,已完成危房拆除工作171个,清运农村生活垃圾和柴草杂物150余吨,实施农房“五改”136户,困难群众“三改”55户,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2个,完成道路绿化提升工程16公里。
通讯员:徐宝珠 17723578756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