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在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财政办公室
各位代表:
受镇政府委托,现将吴家镇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严峻考验,吴家镇财政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核心要求,认真贯彻镇党委决策部署,严格落实镇人大预算决议,时刻谨记过紧日子原则,为兜牢兜实“三保”支出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强的财力支撑。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 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22年,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5402.06万元。完成6893.23万元,较上年完成数增长3.75 %。加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94.85 万元,其他收入1.29万元,总计6989.37 万元。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09.56万元,主要税收收入执行情况为:
——增值税285.11万元,下降57.6%;
——企业所得税14.26万元,下降66.8%;
——个人所得税7.02万元,下降83.9%;
——房产税4.84万元,下降43.3%;
——印花税2.57万元,下降62.2%;
——城镇土地使用税36.37万元,下降36.5%;
——土地增值税8.12万元,下降78%;
——城市维护建设税49.54万元,下降65.1%;
——环境保护税1.73万元,下降39.7%;
非税收入完成19.03万元,其中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2万元,城镇垃圾处置费6.2万元,其他一般罚没收入3.15万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6.71万元,其他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0.92万元,其他收入0.05万元。
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为6050.40万元,完成 7219.44万元,较上年完成数下降19.8 %,其中,基本支出2804.19万元,项目支出4415.25,支出总计7219.44万元。
主要支出执行情况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75.23 万元,增长300 %;
——公共安全支出150万元,增长733 %;
——教育支出 6.18 万元,下降 43.09 %;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7.46万元,不变;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46.43 万元,增长81.9%
——卫生健康支出3.53万元,下降4.86%
——节能环保支出35.90万元,下降91.47%
——城乡社区支出544.87万元,下降67.58%;
——农林水支出1963.14万元,下降7.67%;
——交通运输支出815.93万元,增长177%;
——住房保障支出84.86万元,下降28.34%;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0.30万元,下降 68.11 %;
——其他支出 71.39万元,增长116%;
二、落实镇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一)牵紧收入“牛鼻子”,促进财政平稳运转。
把提升收入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以“真金白银”服务全镇发展,做到“四个加力”:一是加力做好收入组织。运用多种手段组织财政收入,持续做好征收潜力挖掘、存量资金盘活和历年欠税清缴,既不竭泽而渔也不放水通融,形成良好可持续发展机制。二是加力争取上级资金。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突出在“项目谋划早、对接沟通快、推进措施实”上下功夫,找准上级支持政策的切入点,配合、引导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和申报,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壮大转移支付规模,化解历年债务400万元以上。三是加力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促成精细化工园早日落地,以及中小企业集聚区、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税源,持续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四是加力收支平衡。一方面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包装各类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增税收300万元以上,并通过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等措施“找资金”,一方面严格预算编制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同比压减支出50万元以上,科学合理“用资金”。
(二)立足分配“关键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承诺于民、兑现于民和服务于民,做到“四要”:一是“要有规模”,集中财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坚持将财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统筹资金确保脱贫攻坚效果、做好底线民生保障、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要控节奏”,在资金投向上兜住财政支出保障的底线,突出重点,分清楚轻重缓急,优先做好基本民生和托底救急,再关注生活改善和精神满足,做到“尽力而为”。三是“要可承受”,严格遵循“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结合实际充分评估我镇财政的可承受能力,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做到民生保障可持续。四是“要出效果”,把绩效管理理念引入民生资金领域,搞制度约束,晒民生账单,看实际成效。拧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责任阀”,不断提高民生资金绩效,特别是在扶贫和建设等领域做好追踪问效,让有限的资金花得值得、花得出彩。
(三)把好管控“总闸门”,促进风险及时化解。
一是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在法律红线内坚守财政承受能力底线,加大财政约束力度,绝不能再增加债务,盘活资金资产,有力化解存量债务。二是防范和避免财政风险,念好“紧箍咒”。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严格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做好了审计督查等发现问题的整改,执行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范财政工作运行流程。三是防范和遏制纪律风险,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锲而不舍纠正“四风”。
(四)当好改革“多面手”,促进财政高效发展。
深化财政改革。一是以制度为抓手,丰富预算管理脉络。修订和完善当前财政管理制度的内容,在预算编制、执行、公开等多环节筑牢管理屏障。二是以项目为统揽,用活项目资金,切实解决“钱等项目”等资金闲置问题。三是以效果为导向,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全面衡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23年工作安排
(一)2023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2023年,我镇财政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各级会议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力提效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重大战略目标财力保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动改革深化,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推动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2023年财政工作思路。
1. 笃志不移锚定“收入总目标”,挖潜增收壮财源。一是固本拓源,强化税源培植。及时兑现产业政策性补助,落实招商引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落户,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二是双管齐下,加强收入征管。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抓好重点税源、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依法清欠力度;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力挖掘丰厚非税收入。三是多方联运,争取上级资金。精准把握上级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向,提前筛选储备管长远、利大局、促发展的项目清单,最大限度争取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上级资金资源支持。
2.牢记使命算好“支出精细账”,脚踏实地出成绩。 一是兜牢“三保”夯基础。全面落实“三保”支出主体责任,更加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强化上级资金统筹,保障民生政策全面落实、人员工资及时发放、各级机构正常运转。二是聚焦民生增福祉。完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支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成果。
3.稳扎稳打守住“债务警戒线”,加强管控降风险。一是加强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加强风险评估预警、风险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协同的机制建设,全面掌握债务数据变化情况,预判历年所欠工程债务兑付风险,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坚决防止暴雷事件。二是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进一步完善打非机制,继续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日常排查,结合反诈专项行动,加强宣传力度。
(三)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
1.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安排意见。
(1)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安排意见。
2023年,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拟安排4643.44 万元,下降 15.14%。拟安排收入加上年结转收入2210.35 万元,可供当年安排的财力为 6853.79 万元。
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 6853.79万元,增长 13.27%(与2022年预算数比,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主要支出安排情况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69.10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100万元;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7.07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0.64万元;
——卫生健康支出194.24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4.3 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111.44万元;
——农林水支出1553.48万元;
——交通运输212.60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172.21万元;
——其他支出75.79万元。
各位代表,吴家财政将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指导监督,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顾大局、谋全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在“观大势、辨趋势”中明确工作方向,在“稳发展、防风险”中笃定前行步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转化为财政资源统筹分配、财政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为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吴家镇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组 2023年2月16日印制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