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26068260087R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荣昌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荣昌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重庆市荣昌区填川移民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市荣昌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宗 旨 和 业务范围 | 保护管理文物,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文物法规、普及文物知识,做好考古发掘、科学保管、修复文物藏品,实施文物工程修缮,做好文物点相关申报,组织开展文物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填川移民文化研究,加强填川移民文化保护。 | |||
住 所 | 重庆市荣昌区昌元街道海棠社区迎宾大道26号附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吕文韬 | |||
开办资金 | 3.7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7.2 | 28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 7 | |
对《条例》和 实施细则有关 变更登记规定 的执行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文物保护:1.科学高效推进文物修缮工程。主要措施:加强项目监管与技术指导,邀请专家及专技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多次召开专题会。成效:截至12月中旬,3个项目均已顺利竣工。由区文化旅游委作为业主单位的2个项目已组织通过初验。重点项目实施进度与专项资金使用明显加快,项目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多措并举落实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主要措施:一是组织全区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组织21个镇街、23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备案博物馆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共计47份,签订率100%,同时实施文物安全监管和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二是严格履行文物安全巡查制度。今年以来,联合部门、镇街共同深入开展文物安全巡查约1700余次。三是完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工作。于12月底完成11处区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线工作(待公布)。四是提高文物库房使用效率。年初完成可移动文物搬迁入库工作,结束了全区可移动文物“无家可归”的历史。全面履行库房管理工作制度,为21件珍贵文物配备囊匣,其他各级文物妥善保存,建立相应档案。五是加强预防性保护消除潜在安全隐患。支持清江镇人民政府、远觉镇人民政府8万元经费启动屈义林故居、石庵堂石窟寺抢险排危工作;为清江、远觉、昌元、盘龙等辖区内的野外文物、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类文物建筑增设一批消防、安防设备。包括24小时监控、新型水基灭火器、消防水带、烟感器等。六是开展全区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行动。全面梳理摸排,对区内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将调查结果(共19处,含2处区保)编制为专项报告上报至市文物局。七是聚焦文物工作者文保意识与业务能力的提升。今年组织开展、参与文物消防培训2次,大型消防演练1次,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成效: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切实提升,文物安全责任层级落实到位,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全年0事故。算好了“长远账”,有效避免后期建设项目或其他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环境、历史风貌等造成影响与破坏。全区石刻石窟寺类文物工作迈入新台阶(刘家庙摩崖造像的时间可追溯至晚唐,是我区目前发现的开凿时间最早的摩崖石刻),初步启动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加深文物工作者、志愿者的理念认知与业务熟练度,促进岗位规范要求的落实,夯实基层文保工作基础。3.创新性推动文物宣传与适度利用。主要措施:一是策划播出《荣昌有文化》文博类专栏节目。拍摄制作以画面为主、讲解为辅的文物主题微视频16期。二是依托革命文物或纪念馆开展宣教活动。将铜鼓山英烈园纳入红色文化主题游线,依托喻茂坚纪念馆开展的“政德研学”旅行,后者参与人次超5万。三是借助文物资源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启动真原堂安全结构评估,推动修缮方案编制、资金申报与修缮工程的落实,为后续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景点奠定基础。成效:通过围绕“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理念加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拓宽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大力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向“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靠近。《荣昌有文化》每一期均入选学习强国平台,获评2021年度重庆市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引导扶持类节目唯一一类节目。对革命文物资源的适度利用,有效培育全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新的时代精神,大力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深化德廉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保护:1.持续推进调查申报工作,筑牢非遗资源基础。新命名“清升白酒制作技艺”等13项非遗入选荣昌区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下一步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做好储备。完成《荣昌夏布》《荣昌折扇》《荣昌陶器》三本国家级非遗学术性研究丛书、《非遗荣昌--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编》书籍编撰工作,进一步梳理全区非遗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策划包装“品巴蜀文化·赏非遗之美”巴蜀非遗研学游和“传统与新生”荣昌非遗研学游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待公布),并积极向上申报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扩大荣昌非遗影响力度。2.举办好各类非遗主题活动,促进非遗广泛传播。主办、协办好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端午节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 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4+N)荣昌展、第二届河包粉条美食文化节、尝新节等各类非遗主题系列活动8次,进一步丰富非遗旅游体验,营造非遗传播良好氛围。举办“巧手云集”“周周乐非遗”等系列非遗培训研学体验活动9期共计培训300余人次。在非遗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荣昌区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非遗研学主题活动3.8万人次。组织开展川渝两地非遗主题交流活动9次,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自贡扎染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两地以夏布、土陶为主的非遗关联产业发展,深化川渝两地非遗特色文化交流。荣昌陶和荣昌非遗美食分别在央视《焦点访谈》和《探索发现》栏目专题播出,进一步扩大全区非遗影响力。积极落实国家非遗馆藏(展)品征集工作,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捐赠荣昌陶、夏布、折扇等手工艺品和工具24件。3.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夯实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推荐传承人参加2021“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4+N)荣昌展名陶精品展和陶瓷技艺大赛等大赛评选活动,共获得金奖36人次、银奖60人次、铜奖36人次,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先才获评首批“巴渝特级技师”荣誉(全市非遗类人才共16人,荣昌入选1人)。选送6件传统工艺作品参加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 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第六届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2021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展会活动20余次。其中,荣昌非遗企业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荣昌三大非遗亮相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现场,增强了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我区非遗影响力度。组织传承人参加四川大学竹工艺研培班等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7人次。通过组织参培参展参赛,进一步拓展传承人视野,切实提高传承人传承实践水平。 | |||
相关资质 认可或执 业许可证 明文件及 有效期 | 无。 | |||
绩 效 和 受奖惩及 诉讼投诉 情 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其 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唐敏 联系电话:15823464322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15日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