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区政府文件 > 政策原文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1-03248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办发〔2021〕93号
  • [ 主题分类 ]
  •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成文日期 ]
  • 2021-12-29
  • [ 发布日期 ]
  • 2021-12-29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荣昌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1-12-29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级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区属国有重点企业:

《荣昌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第12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24        

(此件公开发布


荣昌区气象发“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荣昌区气象局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录

第一章开启荣昌气象现代化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总体要求

第二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

一、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

二、强化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

三、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四、培养造就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第三章聚焦业务能力提升,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一、对标监测精密,铸实气象探测系统

二、对标预报精准,铸优气象预报系统

三、对标服务精细,铸深气象服务系统

四、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铸牢气象防灾系统

第四章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二、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

三、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五、加强气象宣传科普

第五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

地气象保障体系 37

一、加快推进川南渝西气象协同发展

二、加强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保障

三、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气象服务体系

第六章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

41

一、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二、构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气象保障体系

第七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体系 44

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

三、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保障

第八章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放,提升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一、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二、不断深化开放合作

三、加快提升管理水平

四、强化气象基础能力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组织协调

三、加强资金保障

四、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附表  重点工程规划表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荣昌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上,是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等国家级平台和殊荣。成渝高铁、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潼荣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日渐成为成渝地区节点枢纽。荣昌是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6%。“十三五”时期,荣昌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基本实现,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顺利推进,为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重庆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荣昌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荣昌区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荣昌气象事业发展现状,编制《荣昌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新时期荣昌气象事业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工程,是未来五年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开启荣昌气象现代化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荣昌气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服务重大战略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深度融入荣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全成效更加显著,为加快推进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气象观测系统日益完善。到“十三五”末,全区建有自动气象观测站43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5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2个,移动气象站1个,初步建成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区地面观测空间分辨率接近5公里。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气象、应急、农业农村、水利等16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合作联动机制,同毗邻的内江市和泸州市建立了气象灾害联防会商机制,形成了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会商研判、预警发布、预警响应、灾害调查、影响评估等工作机制。

为农服务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针对不同的作物种类,分类制定了周年精细化气象服务方案,按照种养大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推广使用农业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农业天气通APP,直通式用户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效降低了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人影业务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广顺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标准化固定作业点的建设,购置了2套人影作业火箭发射装置,进一步完善了人影综合指挥平台、人影空域申请平台、人影实景监控平台。累计出动作业装备292台次,成功实施人影作业171次,发射火箭弹513枚,经评估累计增加降水约2650万立方米,产生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依托市气象局业务系统,强化了本地优化应用,不断提高了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尤其是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初步构建了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调的业务流程。“十三五”末,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7.8%,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75.6%。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18个自动气象站升级为4G通讯,11个自动气象站进行了供电系统改造,新购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设备1套。增加了称重式降水仪、智能天气现象观测仪、多路温度降水传感器、日照自动观测仪等自动化监测设备,气象观测时空密度、观测要素不断丰富,观测能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全区暴雨、干旱、大风等气象数据的实时收集。

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严格按照“三及时”和“六步服务法”的要求,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尤其是暴雨量级、强度及落区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开展服务。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有26个区级部门接入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21个镇(街道)建立了预警工作站,在平台中录入预警信息接收人员26万余个,形成了覆盖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的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体系,预警响应及时率明显提高,“十三五”末,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0分钟。

(三)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新增科研项目立项5项,完成科研项目4项,科研经费投入126.5万元,发表期刊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在2018年、2020年分别获得全市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各1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优秀年轻干部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1人入选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

(四)气象改革更加深入

业务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稳步推进业务体制改革,观测业务与预报业务、服务业务进行了整合,使“三大块”业务融合式发展,实现了观测业务自动化、预报业务标准化、服务业务规范化。通过业务体制改革,“十三五”期间,减少编外人员9人,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提升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完成了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区政府印发了《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实施意见》,整合了建设工程防雷许可,进一步优化了政务服务环境,规范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加大了气象执法力度,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十三五”期间,共开展气象行政执法284次,发现安全隐患136处,对21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及时消除了气象安全隐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障了企业的安全发展。

完成了机构改革。根据区委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将荣昌区自然灾害预警预防办公室与荣昌区防雷中心整合,组建了荣昌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中心的职责任务,增强了预警服务能力,提高了机构办事效率。机构改革后,运行良好,达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五)党建焕发新活力

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地见效。强化“三基”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积极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持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高,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单位和谐稳定、风清气正,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和重庆发展,对气象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对重庆发展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荣昌气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印发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重庆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为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面临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全面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锚定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聚焦智慧气象,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新时代荣昌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成为业务新常态,为气象大数据融入现代农业、生猪大数据、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着眼于气象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气象服务工作,大力推动气象在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十四五”期间,荣昌区气象事业发展将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助推荣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助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提升荣昌特色功能化,建设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将荣昌纳入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必将为地处成渝腹心的荣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荣昌气象大有可为。

(二)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荣昌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当前气象综合观测站网监测还存在盲区;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还不高,定点、定时、定量预报与实况差距仍较大;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不足,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供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气象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研究型业务成效还不够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层次气象综合人才与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人才培养还需继续强化;气象改革还需加大力度持续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根本方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瞄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气象强国战略目标,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战略重点,落实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荣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助力荣昌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政治建设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树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加强智慧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和流程,提高荣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融入发展,深化开放合作。坚持“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深度融入荣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强川南渝西毗邻气象部门合作共建,进一步推动气象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气象业务智能化、气象服务智慧化、气象台站巴渝化、气象管理法治化、气象党建从严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理。坚定不移推进荣昌气象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破除制约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治理效能。

(三)发展目标

2025年,高质量对接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实现荣昌本地化建设及应用,形成深度融入荣昌重大发展战略的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智慧气象服务,气象现代化综合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气象服务保障荣昌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能力显著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荣昌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的能力显著提升,助力荣昌在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气象新作为。

—气象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实现业务化应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气象人才队伍素质大幅提高。

—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更加完善。继续深入应用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业务,建成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标志的无缝隙、全覆盖现代化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深入推进业务技术攻关,研究型业务成效显著。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更加科学有效,基本建成覆盖全面、信息精准、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区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

—气象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气象深度融入荣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全面形成,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等重大战略和重大部署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为民生福祉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气象管理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职能职责流程更加规范。

2035年,与全市气象部门同步,基本建成气象强区。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全面增强,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气象综合实力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建成全市气象科技创新典范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样板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成为气象服务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专栏1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现状值

目标值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6.4

90

2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96

99

3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92

97

4

人影作业安全水平

90

94

5

气象灾害监测率

87

91

6

业务系统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75

90

7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40

45

8

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

90

94

9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87.8

90

10

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

%

75.6

80

11

本科以上学历占比

%

84.6

92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

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把创新作为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落实《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和区委区政府有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

一、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构建一中心一平台荣昌气象科技创新格局。立足于荣昌、着眼于全国、服务于全国,主动融入重庆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和生猪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争取创建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生猪市场交易与物流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生猪大数据+气象大数据科技创新模式。力争将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庆气象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分中心进行规划、生猪市场交易与物流气象服务平台作为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的一个子平台进行建设,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生猪产业及现代物流提供智慧化气象服务。

大力提升生猪产业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生猪产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研究气象条件与生猪养殖、生猪疾病、生猪运输、生猪期货、生猪加工、猪肉存储等指数。利用全国气象监测数据和预报产品,运用可视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云服务、大数据、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建立生猪产业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全国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县级数值预报的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处理,在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的气象条件对生猪养殖的影响研究,分析生猪饲料原材料的种植、生猪期货交易、生猪疾病预防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立生猪养殖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实现全国四级及以上公路(包括所有高速、国道、省道和县道)基于生猪运输气象条件的路线规划、运输途中气象实况与预报产品智能推送等,建立生猪物流运输气象服务系统;组建畜牧与气象专家联盟,实现专家与养殖企业、大户咨询互动,建立专家咨询服务系统。提供全国6小时降水、24小时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相关预报服务产品,以及气象科普知识,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生猪养殖、运输、加工等的影响,实现智慧气象服务于生猪全产业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二、强化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申报气象科技创新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落户荣昌,以项目带动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生猪大数据气象服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暴雨成因及其预报预测的研究,尤其是西南涡对荣昌天气的影响分析;开展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开展荣昌气象干旱及其影响业务研究;开展濑溪河、清流河、马鞍河等中小河流洪灾分析;开展城市渍涝业务研究和城市气候地图绘制分析,建立城市内涝模型;推进镇(街道)精细化数值预报应用分析;加大麻竹、血橙、生姜、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与气象条件相关性研究力度。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科研项目6项,发表期刊论文15篇。

三、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认真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区委区政府有关科技创新政策要求,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提升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落实气象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相关要求,推行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加强科研诚信管理,运用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合作机制,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大研发投入,科研经费较十三五期间增加20%以上。要提升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落实好重庆气象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强化科技成果业务转化奖励,激发科研人员面向应用需求研发的积极性。

四、培养造就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贯彻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荣昌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加大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培育力度,加强业务技术攻关,组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坚持引育并重,加大气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积极派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挂职、顶岗锻炼,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骨干人才。稳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实施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好人才培养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依托重点工程建设和科技项目攻关,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认真落实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工作,健全完善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提升人才服务质量,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成就人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力争到2025年,研究生学历达4人,高级工程师达到3名,“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入选者达到2人次。

专栏2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1. 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创建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力争纳入重庆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规划。推进生猪市场交易与物流气象服务平台二期软件系统开发,并融入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子平台建设。高标准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 核心技术攻关

积极申报重庆市气象局和地方科研项目,着力推进生猪大数据气象服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西南涡对荣昌暴雨天气的影响、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相关性、荣昌气象干旱及其影响,以及麻竹、血橙、生姜、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与气象条件相关性等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攻关。

3.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区委区政府有关科技创新政策要求,加大气象科技合作和经费投入等科技创新机制,用足用好科研经费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4. 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培育力度。加强业务技术攻关,组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好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


第三章 聚焦业务能力提升,

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要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监测精密-天枢•智能探测系统、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和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大力实施荣昌气象业务技术本地化开发和应用,着力推进荣昌智慧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实现气象科技助力荣昌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打造成渝地区气象科技创新“桥头堡”。

一、对标监测精密,铸实气象探测系统

建立气象+大数据业务应用平台。深度融入重庆“监测精密-天枢•智能探测系统”,依托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加强气象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应用,建立荣昌气象+大数据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气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加强气象大数据的应用,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推动气象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和有序开放,实现气象与农业、畜牧、水利、环保、应急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推进数据集约整合,规范数据安全管理,开展本地化应用开发,统筹做好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安全对接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气象大数据与各行业大数据的整合研发应用。

提升荣昌气象综合观测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合理调整现有气象观测站点,全区气象观测站布点密度接近4公里。加强气象与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间共建共享,强化智能协同观测。重点在濑溪河、大清流河流域以及重点景区、地灾隐患点、林区、境内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公园等新(改)建10个自动气象站,新建4个特色农业气候观测站,对超年限“服役”的36个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按照《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实施细则》要求,加强观测质量标准化管理,推动观测质量持续改进,加强观测业务、预报业务与服务业务的互动,推动“三大业务”协同发展。强化技术保障支撑,加强仪器设备的巡查巡检,提升装备保障和运行维护能力。逐步形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能协同、实时精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二、对标预报精准,铸优气象预报系统

提升数值预报产品应用能力。深度融入重庆“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强化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应用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产品的应用。依托市气象局建立的3公里分辨率、逐3小时更新的循环同化预报业务,加强对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以及各种数值预报资料分析,结合荣昌天气实况进行订正,定制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为不同行业、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提升智能预报预测能力。探索开展智能预报预测系统本地化应用研究,特别要加强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天气预报预测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的应用,大力提升96小时到168小时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结合荣昌气候特征,开展中长期气候科学预测。到“十四五”末,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4%,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5分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依托重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建成涵盖实况产品、分钟级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短期智能预报、客观化气候预测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现代天气预报业务。

三、对标服务精细,铸深气象服务系统

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深度融入重庆“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依托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推进新一代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本地化应用开发,构建涵盖全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气象服务大数据集,开发知天·(荣昌)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推进智能音视频图文产品本地化应用,提高气象服务数字化水平和产品制作能力。推进服务需求智能感知、产品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和智能推送技术的应用,建立本地化决策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公众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行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要面向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进决策、公众和行业气象服务向分众化、个性化、定制式服务转型,构建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

增强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依托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充分利用市级为农服务体系,建立包含全区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分布、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气候资源及其气象影响和灾害指标、模型、历史产品在内的农业气象大数据集。充分利用市级格点产品智能制作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开展农业实况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农业生产对策建议等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精准农业气象物联网,为特色农产品提供精准气象调控服务。利用农业天气通APP、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直通式服务系统,实现基于农田、作物的气象为农服务个性化定制和智慧化服务。

四、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铸牢气象防灾系统

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深度融入重庆“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依托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和气象服务大数据,完善包括防灾减灾相关领导、应急责任人、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责任人、防汛抗旱责任人、地质灾害网格员、森林防火巡查员、河长和林长基础信息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洪灾薄弱区、内涝风险点等各类灾害隐患点预警阈值在内的预警大数据集。进一步完善以“一体系、三网络、五平台”为核心的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展系统,针对区、镇(街道)、村(社区)预警发布和联动需求,完善系统的分级应用功能。针对业务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的应用场景需求,优化系统在三网的功能部署;针对“信息共享、研判支撑、预警发布、联防协同、响应评估、灾情收集”系统定位,完善多灾种灾害监测、多专业协同研判、多渠道预警发布、多部门联动响应和多类别灾情收集等五个功能平台;针对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和气象业务系统无缝隙数据交换需求,完善系统间对接,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提升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加强人影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依托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完善包含农业气象大数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以及人影作业点、装备、弹药、队伍等信息的人工影响天气大数据集。要充分利用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实现作业需求智能分析、作业条件智能识别、作业预警智能判别、作业实施智能执行、作业效果智能评估、作业安全智能监管等。力争新增人工影响天气地面烟炉作业装备,开展烟炉增雨业务,有效弥补火箭增雨作业受空域的限制,助力蓝天行动。在盘龙镇和昌元街道新建标准化人影固定作业点,升级改造现有作业装备,采购自动化人影火箭发射装置2套。开展人影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创建,完成人影火箭固定作业点制度标准化建设,加强人影作业科学调度,强化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基于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完善雷电监测、防雷服务、防雷监管以及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等信息,建立雷电灾害防御大数据集。充分利用市级智能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实现全区防雷检测自动判识、雷电风险快速评估与动态区划、雷灾鉴定以及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隐患整改状态智能跟踪等,实现防雷技术服务和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

专栏3智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

1. 实施对接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项目

做好与智能气象探测“天枢”系统、智能气象预报“天资”系统、智慧气象服务“知天”系统和智慧气象防灾“御天”系统在荣昌的对接配套工程,在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基础上,根据荣昌区域气候特点和防灾减灾实际需求,实现本地化深度融合应用与拓展,实现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建立综合业务应用平台。

2. 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及生态监测能力提升

优化全区现有区域自动气象站点布局,强化生态监测预警能力,减少监测盲区。升级36个现有自动气象站老旧观测设备,在全区主要河流、重点林区、主要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公园等新增10个自动气象站,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


第四章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重庆市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和预警服务规范实施细则》,紧扣荣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办好民生实事等相关要求,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突出抓好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完善极端天气的业务、服务、技术、管理和制度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城乡融合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气象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增设一批气象监测设施,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强化强对流天气落区精准预警服务,推进预报业务系统与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加强气象与水利、规资、应急等部门开展各类隐患点的致灾阈值研发,对全区重点地灾隐患点、城市易涝点、小流域洪灾易发区等,建立基于致灾阈值和降雨实况的实时预警业务。加强对暴雨、洪涝、雷电、高温、干旱、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按照各类气象灾害分区分级风险等级标准,开展全区各类气象灾害风险等级预报预警,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建立订正预测预报业务机制,充分利用市级汛期旱涝趋势预测产品、强降水天气预报产品等,及时开展本地化订正预测预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应急气象保障工作,提升应急气象观测能力,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二、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

落实市气象局和区委区政府自然灾害预警管理相关工作规定,持续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预警联动体系建设。依托市级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区多渠道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区域定向短信、预警APP等的精准发布,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靶向快速推送,提升预警响应时效。加快推进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建设,实现预警工作站村级全覆盖,建立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气象预警工作体系,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户—人”五级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实现气象预警城乡一体化,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机制,认真落实《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管理办法》规定,修订完善我区的管理办法,推进各镇(街道)和行业主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媒体落实预警信息传播责任。

三、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按照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求,完成暴雨、雷电、冰雹、大风、高温、干旱、低温阴雨、雪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构建全区气象灾害风险点“一张图”,形成包括地质灾害、防洪、城市内涝等在内的各类风险点、隐患点、薄弱区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基于风险普查成果,建立降雨超阈值实况报警服务业务和网格预报+隐患点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完善全区暴雨灾害、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建立对濑溪河、大清流河等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实现主要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定量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支撑极端天气下的决策、专业和社会服务。完善“区-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应用分区分级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实施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御雷电灾害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按照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落实《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快速响应部署、相关行业依规停工停产停课、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灾的科学、高效、快速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体系。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等级预警信息高风险区、高敏感行业、高危险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产停课机制。完善“1+7+N”会商调度制度、气象灾害预警分级指挥调度制度,修订完善荣昌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根据灾害性天气“风险提示、等级预警、预警信号、强天气预警、超阈值实况报警”,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气象宣传科普

按照“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要求,统筹推进气象、水利、地震、地质等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校园气象站科普改造,升级荣昌科技馆气象科普展区。编制印刷《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手册》,让气象科普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企业。定期对外开放气象台站进行科普讲解,深入学校开展气象科普讲座,深入农村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充分利用手机短信、LED显示屏、手机APP、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不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专栏4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工程

充分运用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现代化探测装备,通过气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重大气象灾害天气的全过程实现精密监测,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语音呼叫、视频会商、突发平台等渠道和方式实现智能预警预报,达到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全覆盖,为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智能、精准、互动、普惠的气象服务。建设知天•(荣昌)智慧气象服务系统。

2. 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

对现有区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调整业务平台布局,更换老旧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预警接收等终端设备,拓宽网络通讯带宽,实现该平台与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等系统的融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分析、研判和预警发布能力,充分发挥气象在自然灾害防御中的先导性作用和第一道防线作用。

3. 人影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采购自动化人影火箭发射装置2套,在盘龙镇和昌元街道新建标准化人影固定作业点2个,力争增加烟炉增雨作业设施,开展人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减灾和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第五章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体系

按照一盘棋思路和一体化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四川省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局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协议》和《荣昌区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发挥“桥头堡”“主战场作用,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川南渝西气象一体化发展,聚焦“重要商务中心和物流枢纽节点”,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体系。

一、加快推进川南渝西气象协同发展

加快构建协同高效、优势互补的区域气象合作共享机制,形成开放合作、协调共享的气象发展新格局,提升川南渝西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联防会商机制,形成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极端天气联动响应。加强在环境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物流气象等领域开展合作,推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机制。深入推进与内江气象合作共建,重点实施区域气象临灾会商联防、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气象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气象保障和文化旅游气象保障,开展人才交流,建立科研项目共同申报机制。共同优化内江荣昌综合气象观测布局,互联互通业务平台,实现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数据产品实时共享,共同开展西南涡、气象干旱等业务技术攻关。构建跨区域协作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机制,联合开展增雨消雹、大气污染防治、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合作,共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示范基地,围绕优质柑橘、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农业,开展专业专项农业气象服务。共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建立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气象联防联动保障机制。

二、加强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保障

为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开展气象服务,面向安岳至荣昌至合江高速、永川至荣昌至自贡高速、成渝铁路扩能改造等互联互通枢纽工程,开展短临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气象服务,切实保障荣昌对外通道项目工程施工,助力内陆无水港建设。开展重大交通项目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在成渝高速、潼荣高速、广泸高速等荣昌境内路段沿线新建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开展能见度、降雨等气象监测,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气象监测体系。做好同周边市县区“45分钟通勤圈”快速通道网络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联合区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机制。

三、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气象服务体系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荣昌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腹地、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成渝城市群主轴中心节点的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以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气象保障体系。以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气象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进交通气象与物流气象深度整合,推出时效性适用性强、智慧化精细化程度高的现代交通物流气象服务产品。针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建设、西南冷链物流园建设等需求,推进冷链物流与气象条件研究,开展冷链物流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建立外贸新业态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依托市级智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为川南渝西综合物流园和渝西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板桥物流园、电商快递分拨中心、荣隆食品物流中心、吴家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河包粉条集散中心等六大专业物流中心,合理布设物流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物流气象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一带一路”陶瓷博览会论坛、畜牧科技论坛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专栏5区域协同发展与内陆开放高地气象服务保障

1. 协同建设川南渝西智慧气象体系

共同开展科研课题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联合申报省部级重大科技(科研)项目。建立气象业务关键核心技术协作攻关,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共同推进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精准靶向发布的智能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跨区域协作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机制,构建涉农部门共建共用共享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建立月、季、年农业气象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同类农作物的调查研究。共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共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2. 强化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开展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气象服务,开展重大交通项目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境内高速公路沿线新建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气象监测体系。做好同周边市县区“45分钟通勤圈”快速通道网络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建立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机制。

3. 现代物流体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在川南渝西综合物流园和渝西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板桥物流园、电商快递分拨中心、荣隆食品物流中心、吴家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河包粉条集散中心等六大专业物流中心合理布设气象监测设施,建立外贸新业态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第六章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化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

坚持气象服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着力构建趋利增效、减灾避害的现代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提升农业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在北部循环农业示范区、中部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南部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4个特色农业气候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覆盖全区主要粮油作物、重点特色产业,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加强农业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农业气象大数据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本地化应用,推进峰高、古昌、荣隆等优质粮油基地精细化精准化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开展对柑橘、笋竹、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智慧化气象服务。“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85%以上。加大在重点时段、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力度。推进气候经济建设,推动气候资源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转化,培育血橙、麻竹等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推进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创建,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大力加强精细化为农气象服务,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的为农气象服务。开展智能化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服务。

二、构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气象保障体系

紧扣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气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工作,扎实构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助力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川渝农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涉农部门共建共享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建立月、季、年农业气象会商机制,共享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同类农作物的调查研究。推进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优质气候产品品牌,开展生猪、柑橘、稻渔、种兔、肉牛等特色产业气象服务。

专栏6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

1. 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

开展麻竹基地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对麻竹生长发育期间气象条件进行观测,开展稻渔、血橙等专业专项气象保障服务;建立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精细化直通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展点对点直通式为农保障服务;打造农牧业产品重庆市优质气候品牌,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优质气候品牌,提升农牧业产业经济效益。

2. 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布局

构建适应荣昌“1+3+N”产业体系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对辖区内农业气象监测站点进行供电系统改造,修缮附属配套设施,确保稳定运行,有效提高全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第七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助力荣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化大气污染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和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建设绿色宜居新家园提供气象保障。

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围绕构建“三山两河、三区五带”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共享,提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能力,强化大气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突气象保障。加强水资源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濑溪河、大清流河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2个。建立林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强化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气象保障。

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

强化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大气环境数值预报模式、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大数据决策服务系统,开展荣昌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关联性课题研究、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联性科研工作等,推进智能化空气质量预报。建立生态环境与气象联合会商机制,加强精细化大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研判,联合做好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做好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处突气象保障。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根据“蓝天行动”需求,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助力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制定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积极开展改善空气质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增雨促使大气环境容量“腾库纳污”和抢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作用,切实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三、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保障

开展生态气候资源分析评估。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部署,推进荣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气象科技优势,开展濑溪河流域、古佛山景区等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智慧生态气象服务,开展生态气候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建设生态气候资源评估系统。积极争创“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气候标志,积极开展“重庆市农产品优质气候品牌”“重庆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生态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种植和优质农业品种推广,探索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化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旅游安全气象保障服务,以旅游、气象大数据为支撑,开展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基于景区的旅游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联合文化旅游部门共同做好气象因素对旅游安全影响的联合分析研判,做好面向旅游安全责任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在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古佛山等重点景区增加旅游气象设施。全力开展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国际马拉松赛及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等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专栏7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1. 建设生态环境智能化气象监测系统

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系统、饮水源供给气象监测系统、森林气象监测系统,提升对大气污染、生态旅游、河流生态环境及饮水供给等气象监测能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气象保障服务。

2. 蓝天行动气象保障

开展荣昌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关联性课题研究、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联性科研工作等,推进智能化空气质量预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建设,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突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3. 开展生态气候资源分析评估

开展濑溪河等流域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智慧生态气象服务,开展生态气候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建设生态气候资源评估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生态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种植和优质农业品种推广,探索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八章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放,

提升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深入推进气象改革,不断深化气象开放合作,加快提升气象管理水平,持续强化台站规划与建设。以提升气象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大力提升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一、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优化业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业务服务平台,融入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市—区县两级一体化业务服务体系。强化以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和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着力加强因地制宜的生态与气候服务业务。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聚焦业务科研攻关,促进科研与业务充分融合,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信息服务消费,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气象服务保障更智能、精准、互动和普惠。大力推进旅游、物流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时效,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

二、不断深化开放合作

深化局区合作,推进重庆市气象局与荣昌区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谋划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深化局校(院所)合作,加强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合作,共同开展生猪与气象科学研究,丰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气象服务系统内涵。深化部门合作,加强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合作,强化自然灾害防御,联合开展气象服务保障,促进“气象+”融入式发展。深化局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利用。

三、加快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气象管理法治化建设。加大《气象法》《重庆市气象条例》等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气象安全管理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执法,建立联合执法、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机制。

加强气象管理标准化应用。着力推进气象标准应用,以气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为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发挥标准在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及工程项目中的导向作用,落实标准在气象业务服务、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硬约束”作用。

强化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全面加强决策管理、监管监测、行政办公、政务公开、保密和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协同性、规范性和便捷性,增强气象治理效能。

四、强化气象基础能力

着力保障气象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区两级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各项保障落实到位。强化重大战略部署和防灾减灾气象职能发挥,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理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一流气象台站。实施国家气象观测场标准化改造,开展台站环境综合治理,打造荣昌气象文化,助力新时代荣昌气象高质量发展。

专栏8 现代气象治理能力提升

1.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业务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推进旅游、物流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2. 深化开放合作

深化局区合作,局校(院所)合作,部门合作,局企合作。

3. 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气象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气象安全管理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执法;加强气象管理标准化应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强化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协同性、规范性和便捷性。

4.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国家气象观测场标准化改造,开展台站环境综合治理,打造荣昌气象文化。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加党员干部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国家级文明单位为抓手,带动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人才、党建等全方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气象事业上档升级

二、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区气象局要会同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加快推进规划实施,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规划任务落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强资金保障

强化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带动战略,更好的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优化资金来源结构,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四、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与重庆市气象“十四五”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规划、重庆市人工影响天气“十四五”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增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布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附表

重点工程规划表

序号

重点工程

建设内容

1

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建设生猪运输物流气象服务平台二期工程,建立国家生猪大数据+气象大数据整合发展新模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

智慧气象工程

实施对接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项目;建设知天·(荣昌)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新增特色农业、生态环保、交通物流等气象监测基础设施。

3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工程;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人影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4

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区域协同发展与现代物流气象服务保障工程;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5

现代气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开放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