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
近年来,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带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荣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帮助支持下,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荣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图繁荣、兴昌盛的地方。春秋时期,荣昌地属巴郡。西汉时,荣昌属江阳县地。唐乾元元年,新置昌州,同时分置昌元、大足、静南3县。昌元县的设置,是今荣昌地域正式建县的开始,距今1265周年。明洪武六年,取荣州、昌州首字,将昌元县改名为“荣昌县”,距今650周年。2022年7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
同意设立荣昌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范围为荣昌全域。
(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荣昌区共有5大类、28个亚类、102个分支和1000余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市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2处;市级传统村落2处;市级传统风貌区5处;市级历史建筑19处;不可移动文物共575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300余条,正式命名的代表性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20项;自然保护地2个,其中国家级1个;古树名木共61株;革命文物2处;自然资源景观23处;市级工业遗产2处;历史地名6个;老字号共18家,其中重庆老字号10家;古驿道干线3条、支线5条;历史码头渡口14处。
(三)历史文化价值厚重。一是巴蜀多元文化的关键交融地。荣昌作为连接成渝两地的陆路交通要道,被称为“巴渝上游陆路冲要”。二是移民填川历史的重要遗存地。荣昌是明清时期“移民填川”重要聚集地和中转站。三是重要非遗文化的集中彰显地。夏布、陶器、折扇等手工业制品经过改进、创新,已经成为荣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名片。四是爱国民族精神的杰出传承地。荣昌孕育了明代尚书喻茂坚、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张培爵等一大批名人。五是客家人聚居区。客家人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资源,荣昌客家文化保存至今,鲜活生动。荣昌一直作为大西南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融合之地,积淀了巴渝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推进,定期督导,从而确保了荣昌在申报区县中推进速度最快,效果最好。荣昌区2021年4月正式申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用时仅1年3个月获得市政府批复,较其他区县推进明显有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获批设立后,立即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区规委会审议。在申报设立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荣昌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氛围,讲好了荣昌故事,进一步增强荣昌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和文化自信。
(二)推进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一是加大文物资源挖掘保护力度。先后对古昌州遗址、瓷窑里遗址、沙坝子墓等进行考古发掘,其中,瓷窑里遗址试挖掘发现的窑炉和陶瓷器,将荣昌陶的历史追溯到北宋时期。组织开展石刻石窟寺专项调查、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荣昌段)调查,19处石刻石窟寺列入重庆市石刻石窟寺名录,其中,刘家庙摩崖造像成功申报2023年度国家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二是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建成我区首个标准文物库房,修缮宝城寺、夏兴窑遗址、路孔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河包真原堂、夏兴窑遗址、路孔古建筑群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12处市级与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三是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径。策划播出荣昌首档文博类专栏节目《荣昌有文化·荣昌文物故事》共16期,该节目获得2021年度重庆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引导扶持节目一等奖。
(三)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一是以保护为基础,做实“基本功”。健全国家、市、区代表性名录三级体系,成功命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23项,区级138项,建立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充实“人才库”。制定出台《荣昌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非遗传承保护激励机制。设立国家级、省市级大师工作室15个,培育非遗人才1.5万余名,各类非遗从业者突破10万人。三是加强载体建设,擦亮“新名片”。建成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荣昌历史文化长廊,深入展现荣昌千年历史文化。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国家级、市级示范基地共60处,年均开展非遗研学主题活动突破10万人次。
(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一是让文化“聚起来”。聚焦荣昌陶、荣昌夏布等特色非遗,打造以安陶小镇、夏布小镇等为代表的非遗特色旅游景区。二是让文化“动起来”。成功举办或承办2019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展(荣昌展)、第四届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等主题活动20多次。三是让文化“活起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立足荣昌历史文化底蕴,编撰《千年荣昌》历史人文图书,出版非遗项目学术性研究丛书。活化利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城寺,结合“非遗创造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共45期,参训人次超过1300余名。
三、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资源普查及历史环境保护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普查成果来看,荣昌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广大农村区域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普查和挖掘力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目前已完成的普查工作主要是针对片区型、地段型、建(构)筑物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代表荣昌特色的老码头、老渡口、古驿道等历史环境要素重视不够。
(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及场所需要改善。区文物局自2021年挂牌以来,未开展内设独立行政科室与人员增配工作,文化遗产科挂牌在产业科,全区文物的保护管理仅由区文管所3名工作人员承担,难以满足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专业性需要。同时,全区有备案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各2家、其他未备案但已正式开馆运营专题馆的有6家,但均未完全发挥文博馆重要的基本社会教育功能。至今未建成荣昌区综合性博物馆。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不足,导致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和“不当”的现象同时存在。现代化建设与传统环境和历史风貌产生矛盾,导致城市特色逐渐消失。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矛盾仍然存在,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划定公布工作推进缓慢。
(四)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不足且城乡差异较大,相关资金仅能保证历史文化资源基本修缮和日常维护,难以实施基础设施改造、风貌整治等工程,文物安全巡查经费保障不力。同时,存在区内现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基数大,但保存状况差,亟须资金修缮维护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切实推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一是完善规划体系。编制荣昌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时推进新编、修编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等保护规划,统筹全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布局。二是用好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推进安陶小镇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荣昌陶文化遗址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城区为核心打造更多再现历史场景和记忆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历史文化遗存产生新的经济社会价值。三是讲好荣昌故事。建立媒体传播矩阵,集中宣传推介荣昌历史文化;编撰文化读本、科普读物等,让历史文化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推动更多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二)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一是构建“三层五类”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全面保护2片城区(昌元老城、广顺永荣)、3个名镇(路孔镇、安富镇、清江镇)、2个村落(铜鼓镇刘骥村、观胜镇银河村)等三个空间层级的文化遗产,以及5个
传统风貌区、575处文物古迹、138项非遗、100余处自然文化景观、50处特色文化遗产五个类型的文化遗产。二是保护全域“三山两河”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一核、两带、多廊、多点”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保护各类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核心文化价值。三是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依法划定各类实体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同时,推动荣昌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
(三)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利用。一是定期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培养并充实保护传承对象,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广大乡村丰厚的农耕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分类推进活化利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大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和申报。同时,加快对历史城区老旧社区、老旧商业街的更新,提升历史城区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彰显城市历史文化魅力。三是着力推动以陶器、夏布、折扇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安陶小镇、夏布小镇提档升级,实施非遗主题公园、陶博物馆、宋窑遗址公园建设,让非遗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作用。筹备设立荣昌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强化指导调度职能,加强部门协调联动。优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机构设置,推进重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文物管理工作。二是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体检评估制度。三是分级落实重点任务。建立荣昌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区、乡镇(街道)”两级管理体制,的责任分工。四是推动数字化保护,完善各类保护对象数字细化区级部门、有关镇街文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工作,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系统化。
(五)打造“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品牌。以荣昌历史文化为主线,融入艺术、文物、非遗、美食、旅游等表现形式,举办“千年荣昌”系列活动,并固定每年6月举行“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活动”活动。通过活动举办,继续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荣昌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已建成的历史文化展览馆、夏布博物馆、邓在军电视艺术馆,分阶段规划设计荣昌综合性博物馆,完善“四馆一中心”建设,通过“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博物馆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功能互补,展示荣昌千年历史文化底蕴。
附件:荣昌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目录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荣昌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目录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1 | 荣昌区 | 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 2 | 路孔镇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3 | 安富镇 |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 4 | 清江镇 |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
5 | 铜鼓镇刘骥村天全寨 | 市级传统村落 | 6 | 观胜镇银河村黄连桥 | 市级传统村落 |
7 | 荣昌烈士陵园 | 市级传统风貌区 | 8 |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 市级传统风貌区 |
9 | 永荣机械厂 | 市级传统风貌区 | 10 | 永荣发电厂 | 市级传统风貌区 |
11 | 吴家静南老街 | 市级传统风貌区 | 12 | 路孔镇沁芳阁 | 市级历史建筑 |
13 | 远觉镇南华宫 | 市级历史建筑 | 14 | 荣昌区真原堂 | 市级历史建筑 |
15 | 仁义镇小屋基贞节牌坊 | 市级历史建筑 | 16 | 安富老知青点 | 市级历史建筑 |
17 | 原五福乡影剧院 | 市级历史建筑 | 18 | 铜鼓桥 | 市级历史建筑 |
19 | 叶家房子 | 市级历史建筑 | 20 | 安富碉堡楼 | 市级历史建筑 |
21 | 花房子 | 市级历史建筑 | 22 | 狮滩庄园 | 市级历史建筑 |
23 | 永荣机械厂总装车间 | 市级历史建筑 | 24 | 永荣机械厂综合制造车间 | 市级历史建筑 |
25 | 永荣机械厂锻造车间 | 市级历史建筑 | 26 | 永荣发电厂礼堂 | 市级历史建筑 |
27 | 永荣发电厂主厂房 | 市级历史建筑 | 28 | 永荣发电厂化验室 | 市级历史建筑 |
29 | 永荣发电厂家属区 | 市级历史建筑 | 30 | 河包镇百货公司 | 市级历史建筑 |
31 | 宝城寺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2 | 河包报恩塔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3 | 凉坪白塔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4 | 天主教堂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5 | 大荣桥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6 | 张列五烈士墓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7 | 许溪宋墓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8 | 安富瓷窑里窑场遗址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39 | 罗汉寺牌坊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40 | 路孔古建筑群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41 | 真原堂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42 | 夏兴窑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43 | 清江屈义林故居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4 | 柳乃夫故居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5 | 铜鼓山半边寺摩崖造像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6 | 昌州遗址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7 | 复兴社区石庵堂石窟寺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8 | 大荣寨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49 | 小滩桥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50 | 观音桥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51 | 敖家祠堂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52 | 喻尚书古墓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53 | 河包斜塔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54 | 张培爵烈士墓及碑 | 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
55 | 刘骥村英烈园 | 一般未定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 56 | 荣昌陶器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57 | 荣昌折扇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58 | 荣昌夏布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59 | 尝新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0 | 荣昌缠丝拳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1 | 清江黄氏杂技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2 | 荣昌杀年猪习俗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3 | 金钱板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4 | 荣昌民间道教绘画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5 | 荣昌卤白鹅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6 | 河包肉龙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7 | 小洪拳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8 | 荣昌角雕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69 | 苏家拳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0 | 万灵镇游艺系列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1 | 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2 | 书画传统装裱与修复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3 | 河包粉条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4 | 铺盖面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5 | 荣昌刨猪汤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6 | 旱蒸牛肉制作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7 | 何氏点熨灸治术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8 | 窑王祭祀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79 | 濑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 80 | 岚峰市级森林公园 | 市级自然保护地 |
81 | 益民机械厂旧址 | 市级工业遗产 | 82 | 华江机械厂旧址 | 市级工业遗产 |
83 | 施济桥 | 历史地名 | 84 | 路孔 | 历史地名 |
85 | 荣昌 | 历史地名 | 86 | 安富 | 历史地名 |
87 | 螺罐山 | 历史地名 | 88 | 夏兴窑 | 历史地名 |
89 | 荣昌三惠鹅 | 重庆老字号 | 90 | 旱蒸牛肉 | 重庆老字号 |
91 | 敖家巷羊肉 | 重庆老字号 | 92 | 松竹轩折扇 | 重庆老字号 |
93 | 加合夏布 | 重庆老字号 | 94 | 安北陶瓷(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 重庆老字号 |
95 | 吉芬窑 | 重庆老字号 | 96 | 小罗卤鹅 | 重庆老字号 |
97 | 濑溪河白酒 | 重庆老字号 | 98 | 泉优白酒 | 重庆老字号 |
99 | 天运夏布 | 荣昌老字号 | 100 | 金记折扇 | 荣昌老字号 |
101 | 飞跃工艺折扇 | 荣昌老字号 | 102 | 清升老白酒 | 荣昌老字号 |
103 | 秀壹号折扇 | 荣昌老字号 | 104 | 荣昌石家药行 | 荣昌老字号 |
105 | 加合夏布 | 荣昌老字号 | 106 | 安北陶瓷(陶瓷) | 荣昌老字号 |
107 | 成渝古道东大路 | 古驿道干线 | 108 | 成渝古道南大路 | 古驿道干线 |
109 | 成渝古道北大路 | 古驿道干线 | 110 | 荣(昌)盘(龙)古道 | 古驿道支线 |
111 | 荣(昌)清(江)古道 | 古驿道支线 | 112 | 永(川)荣(昌)古道 | 古驿道支线 |
113 | 荣(昌)治(安)古道 | 古驿道支线 | 114 | 盘(龙)吴(家)古道 | 古驿道支线 |
109 | 螺罐山 | 自然资源景观 | 110 | 铜鼓山 | 自然资源景观 |
111 | 古佛山 | 自然资源景观 | 112 | 濑溪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3 | 大清流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4 | 荣峰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5 | 池水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6 | 莲花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7 | 女仙桥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18 | 白云溪 | 自然资源景观 |
119 | 清升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0 | 洗布潭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1 | 五贵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2 | 新峰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3 | 连丰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4 | 洪子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5 | 周家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6 | 三桥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7 | 黄桷滩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8 | 观胜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29 | 铜鼓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30 | 石燕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131 | 马鞍河 | 自然资源景观 |
|
|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