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区政府文件 > 政策原文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5-00214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函〔2025〕125号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成文日期 ]
  • 2025-08-04
  • [ 发布日期 ]
  • 2025-08-04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关于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5-08-04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荣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公文

区人大常委会:

现将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稳进增效、改革创新、除险固安、强企富民工作导向,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十大行动”“民生改善十大工程”,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


深入实施市委“一号工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全年目标

上半年完成

与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

6.5%左右

5.5%

-1.0个百分点

2﹒规上工业增加值

8.0%

8.0%

完成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0%

12.9%

+4.9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

11.8%

+6.8个百分点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4.6%

2.5%

-22.1个百分点

6﹒进出口总额

3.0%

-33.3%

-36.3个百分点

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GDP增速

4.7%

-0.8个百分点

8﹒城镇调查失业率

5.5%以内

5.5%以内

完成

9﹒粮食总产量

29万吨左右

-

-

10﹒万元GDP能耗

下降达到“十四五”目标要求

-

-

(一)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推动交通互联互通。成渝高速扩能荣昌段开工,永荣自高速荣昌段挂网招标,安荣合高速项目工可已报市级审查,G348安富至四川界项目年内完工,夯实中心城区至荣昌快速通道建设基础,助力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二是深化产业协作共兴。推动“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荣昌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2%。与泸州、遂宁、隆昌等合作,陶瓷、电子互配互采近4亿元。联合内江、泸州共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融入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打造“荣昌陶+酒”新生态。“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投入497.9万元完善设施,共建辣椒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落实362项“川渝通办”事项,上半年办件量超2800件次。9家公立医疗机构接入渝西川南边界医疗联盟平台,联合隆昌推进“心电一张网”工程,成立川渝县域治未病专科联盟。全面融入巴蜀文旅走廊,成功举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四大名陶荣昌展、川渝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大会等重大活动,携手共塑成渝古道文旅IP。建立川渝案件协作机制,破获长江水运物流系列成品粮盗窃案。“双昌”食品安全共享检验室上半年为两地企业节约资金超100万元。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提质。深化“现代制造业集群提质行动”,壮大“2335”产业集群。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电子信息、服饰、兽药产业产值增长14%以上。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集聚60余家企业。小刀电动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皇家小虎等项目加速推进,工业投资增长28.7%。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新增市级未来工厂1个,先进级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6个。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畜牧科技城为统揽,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高分通过市级绩效评价,累计攻克关键技术12项,培育新品种(配套系)3个,国家级生猪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开工建设,完成畜牧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编制。环西南大学(荣昌)创新创业生态圈引入团队1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9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34家、市级创新平台2个。新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800万元。三是商贸服务业活力释放。借“荣昌卤鹅”热度提振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限上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营业)额分别增长42.4%43.2%44.2%,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252.7%。开展“以旧换新”等各类促销活动50场次,带动消费32.5亿元。上半年接待游客1691.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4.7亿元,分别增长67.89%69.12%。全区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298.7亿元,增长10%。其中居民存款余额574亿元,增长11.9%。四是农业经济保持稳定。粮油、蔬菜生产形势稳定,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0.2%0.3%,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2.1%3.4%,生猪出栏30.5万头。荣昌猪稳产保供基地、河包粉条生产加工区A区项目年内完工。出台《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拉动辖区内鹅相关的育种、饲料、兽药等企业产值增长150%。新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推动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制定发布全国首个“荣昌猪”地方标准10项、智慧化养殖标准7项。

(三)发展后劲稳步发力。一是项目投资稳定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112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工68个,开工率60.7%,完成投资91亿元,投资完成率50.5%。渝乐电子等26个项目建成投产,区人民医院迁建、S303城区至双河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8.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8%(包含城中村改造投资)。老旧小区改造等25个项目共获得5.8亿元中央预算内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发行专项债券项目5个共8.01亿元。二是招大引强持续发力。完善重点产业招商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基金招商、驻外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市区联动招商。新签约及待签约项目79个,合同金额163.3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20亿元以上项目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企业10家,恒昱生物等战新项目20个。与长安汽车签订配套合作协议,成功对接6家荣昌企业成为核心供应商。

(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拿地到办证全流程办件时间压缩至19个工作日,“一网通办”率从56%提升至80%,标准化率从36%提升至100%。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建立“解难题、办实事”闭环机制,今年以来,为企业解决问题400余件,举办政策培训50余场,组织政银企融资对接20场,支持企业贷款81亿元。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7619户,民间投资增长19.8%。二是全面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打好“止损、瘦身、提质、增效”国企改革组合拳,区属国企内设机构撤销20%,人员控制数核减10%,运营成本压降10%以上,压减区属国企8个,实现亏损面、亏损额“双下降”。优化高新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盘活低效用地面积108.4亩。深化国有资产盘活,盘活存量国有资产22.3亿元,回收资金16.3亿元。三是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累计完成数据归集4716类,实现数据共享195类,数据接口调用361万次,Deep Seek成功上线政务办公系统,开发“荣e游”小程序,接入感知设备57类、33.9万个,风险点智能预案关联率达95.2%。“五一”期间,面对暴增的游客量,对夏布小镇、万灵古镇、安陶小镇3个重点景区实时监控,开展人流量自动预警、事件关联处置,实现“一屏统揽、一图掌控、一键调度”。

(五)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一是城市品质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3个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开工22.93万平方米,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6.92亿元,累计改造房屋1031户。香国大道南延伸段一期、学院路延伸段顺利推进,改造车行道3.77万平方米、人行道1.6万平方米。新增小微停车场5个,停车泊位244个。推进香国体育公园改造提升,完成2个口袋公园改造。改造城镇雨污管网19.34公里,厨余垃圾综合利用中心项目预计7月完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新建5G基站100个。二是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抓好耕地保护,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耕地9928亩。推进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和“十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3%,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全覆盖。推进照亮家园工程,安装农村公共照明路灯4823盏,“四好农村路”开工70公里、完工12公里。新增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7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均经营性总收入10.22万元。完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自评估,推进“强镇带村”试点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健全绿水青山长效保护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实施濑溪河水环境稳定达标“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濑溪河流域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工程,推动大清流河、马鞍河市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18个水功能区水质均全部达标,持续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交通、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餐饮油烟治理项目,截至6月末,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47天,在29个重点区域中排名第11位,PM2.5浓度同比下降2.4微克/立方米。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5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无废城市细胞”54个。

(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区出行提升、教育品质提升、医疗卫生优质服务、农村公路及通院道路建设、照亮家园工程等11件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稳定在80%以上。提升就业保障服务能力。打造“就业在家乡·不用去远方”就业品牌,城镇新增就业7013人,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荣留荣3247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738人,其中卤鹅班培训1872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96万元。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7%。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5%,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7%。职教中心二期项目主体完工,学院路小学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大力推进“空调进校园”项目,投入1600余万元为53所学校安装空调。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计划年底竣工,推进盘龙镇卫生院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创三甲。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建成黄金坡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创办老年食堂3个,每千人常住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4.95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举办荣昌半程马拉松、龙舟赛等100余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带动20万余人次参与。举办“周末文艺荟”、送文化进村等文化服务活动30余场。全力打造“一都三城”文旅品牌,开展“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加快建设中国非遗旅游名城。

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计划执行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指标完成全年目标仍然存在困难。年初人代会确定的10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除粮食总产量、万元GDP能耗两个年度指标外,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年初预计目标要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没有达到年初预计目标要求。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效需求动力不足,实体经济仍面临较大困难。工业方面,停产停报企业影响规上工业增速,因企业改制、生产经营不善等原因,上半年有21家规上工业企业关停,1—6月累计同期数有3.3亿元,拉低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和建材行业不景气影响,陶瓷行业产值下滑。服务业和消费方面,批发业增长乏力,受紫蜀商贸、能投物流、南部洽洽等几家重点批发企业销售下滑影响,1—6月限上批发业销售额下降26.3%。企业效益下滑,员工薪资乃至就业受到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方面,受全市生猪产能调控影响,上半年生猪出栏下降2.4%,生猪产能下降,价格不高,影响农民增收。进出口方面,外贸进出口下滑严重。我区对外贸易中对美贸易量占比高达41%,美国加征关税以及后期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区服饰行业出口和医药行业进口影响较大,相关行业外贸企业进出口锐减,导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下降33.3%。三是财政税收压力较大。部分重点行业税收下行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减缓税收政策导致区级收入减少,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增收难度增大,化债压力较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从“紧平衡”变为“难平衡”的趋势越显突出。

三、完成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突出稳进增效、改革创新、除险固安、强企富民工作导向,坚持唯实争先、埋头苦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转型提升十大行动”“民生改善十大工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走深走实,着力打造“六个方面先行区”,高质量编制全区“十五五”发展规划,全力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交出经济社会发展高分报表。

(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持续用力。以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抓手,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顺利推进。深化平台建设,做实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内荣两地企业互配互采,争取全年互配互采金额达8亿元。推动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以平台建设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持续推进“双昌”合作示范园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园区展示形象,高质量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势见效。加快推进荣隆市级玉米制种基地争创国家级玉米种业基地。提升开放水平,打通交通动脉。力争开工建设永自高速荣昌段,加快推进安荣合高速、G348板桥至邮亭改线前期工作。配合推动重庆都市圈环线铁路荣昌段开工建设。加快推动成渝铁路改造(荣昌段)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推动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战略协同,深化合作共建。同毗邻地区加强战略对接、项目衔接、任务承接,在承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大任务中寻找合作契机,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川渝合作项目中共建合作载体,深化川渝能源合作,推动共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突出惠民有感,强化共建共享。推动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扩面提质,深化紧密型医联体等公共服务协作机制,加强与华西二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实施更多“川渝通办”事项,推动更多“一件事”跨域办理,逐步落实第四批51项“川渝通办”事项。加强濑溪河、大清流河等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治,建立大气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

(二)狠抓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深入实施现代制造业集群提质专项行动。全力打造“2335”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争当“渝西跨越计划”的“排头兵”。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25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围绕长安、赛力斯等本土车企产业链、供应链靶向发力,提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力发展酒(酒坛)产业。升级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31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陶瓷、服饰、兽药350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争创市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猪源性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加快培育中药饮片等产业新增长点。加快推进皇家小虎“西南超级工厂”等项目提早建成投产投用。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培育指导力度,全年升规入统20家以上。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年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持续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百强国家高新区建设,完善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落地,力争全年新开工工业项目80个,建成投产工业项目45个。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强化专班招商,完善重点产业招商专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专项行动,聚焦“2335”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补链延链。全年新签约市外项目合同额30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50%以上,力争在20亿级、50亿级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提升项目转化率、落地率。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以“撤县设区”十周年为引领,抓好“荣昌卤鹅”出圈的契机,办好“千年荣昌”文旅活动、以旧换新、“爱尚荣昌”消费季等系列促进消费活动,鼓励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惠民促销活动,推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举办好七夕河灯旅游文化节、年猪节等品牌展会活动,积极打造夜市商圈、做大夜市经济。积极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络达人聚集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现代商贸、文体旅服务、教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传统商圈。培育贸易业限上单位40家以上。积极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A级物流企业引进及培育力度,支持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发展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态,推动企业物流成本下降5%。加快发展旅游业,突出打造安陶小镇、万灵古镇等重点景区,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质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稳产保供,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荣昌猪、荣昌卤鹅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粉条、柑橘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猪、玉米等种业经济。强化荣昌猪品牌保护利用,进一步做强“河包粉条”等品牌,推进河包粉条产业园建设。严格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加快荣昌猪稳产保供基地项目建设。做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四)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实施项目投资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拉动投资增长的关键性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聚焦“两新”“两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谋划近中远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发挥工业投资第一支撑作用,重点抓好工业投资较大且具有带头性的项目建设。推动北部片区中心水厂等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人民医院新院区、荣昌区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等在建项目,力争更多投资放量。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付进度,提升政府投资杠杆作用。抓好月度投资项目入统工作,确保应统尽统、及时入统。及时分析在库项目存量,做到数出有源、有据,确保全区重点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有效支撑。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优化提升创新平台,新增创新平台15个以上,引导支持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着力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全年新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亿元。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系统策划筹备第十一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五)精准发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补齐城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推进香国体育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持续建设口袋公园,完善公园绿地便民服务设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93万平方米,推进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新改建城镇雨污管网30公里。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实施护学助医环境提升、堵乱点治理等专项行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有效处置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双“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巴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个革命”,推进照亮家园工程,安装农村公共照明路灯5700盏,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培育。大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强镇带村”试点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做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迭代升级“123456”营商环境品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提升“渝快办”“跨省通办”质效。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持续破除影响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障碍和隐性壁垒,全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向“宜商环境”迭代升级。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开展“企业服务专员”活动。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5%以上。全面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扎实推动国企“瘦身健体”,加快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力争债务风险化解取得明显成效。推进“精简集团+做实子企业”改革。持续开展企业亏损治理,提高国资盘活效益。深化荣昌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推行“标准地”出让,盘活低效用地。务实推进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开放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常态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抓好开放平台建设,推进海关荣昌工作点常态化运行,推进公用型保税仓、自贸试验区荣昌联动创新区等平台建设。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推动外资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电子电路、眼镜等新兴产业,扩大产品出口规模,推动全区特色农产品出口,促进先锋医药等外贸企业稳总量、扩增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国际型展会,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

(七)加快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统筹抓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办好11件重点民生实事。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抓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促进教育更加优质公平,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提升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四院”同创“三甲”行动,新增510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力争区人民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区中医院推进“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全面推进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承办大型活动赛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濑溪河等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推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加强大气污染防控,严控工业、交通、扬尘污染,推动餐饮单位和老旧小区油烟治理,力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突破310天。深入推进平安荣昌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大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2025723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
提示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 便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