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2-00330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办发〔2022〕100号
  • [ 主题分类 ]
  • 交通、工业、信息化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成文日期 ]
  • 2022-10-31
  • [ 发布日期 ]
  • 2022-11-23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11-23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031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发展环境 7

二、总体思路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定位 13

(四)发展目标 14

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17

(一)巩固提升消费品支柱产业 17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6

(三)做强做亮农牧高新特色产业 42

四、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47

(一)高质量打造百强国家高新区 48

(二)特色化发展多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52

五、主要任务 54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54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57

(三)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 59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62

(五)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64

(六)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67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69

(八)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71

六、保障措施 74

(一)加强组织协调 74

(二)强化招商引资 74

(三)加大政策支持 75

(四)优化要素配置 75

(五)深化营商改革 76

(六)加强人才支撑 76

(七)强化安全生产 77

附件1关于本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简要说明 78

附件2产业图谱 92

附件3镇街零星用地情况统计表(部分统计) 99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荣昌工业高质量转型、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重庆市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明确荣昌工业发展思路、目标、方向和重点,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荣昌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不断增强,为“十四五”时期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新方向加快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全区工业规模日益壮大,从重庆西部传统农业县跃升为成渝地区新兴工业区。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288.13亿元,占GDP比重达40.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6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68.21亿元,华森制药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昌元化工成为全市首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唯美陶瓷建成全球一流生产线。工业投资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占全社会固投比重超过50%。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1.3%26%,数字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

1 20162020年荣昌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速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区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一批百亿级、十亿级重大项目入驻建设。全区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和农牧高新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工业集中度超过78.5%,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716.3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08.59亿元,食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94.34亿元,轻工陶瓷产业实现产值207.87亿元,农牧高新产业实现产值105.59亿元。

园区建设效果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用地平场超过10000亩,新建道路35公里、雨污管网90公里,完成标准厂房项目约80万平方米。工业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入驻工业企业6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95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达10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53家,GMP认证企业28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718.65亿元,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2.72亿元。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发起成立“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在四川等地建成5个分中心。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114件增加到500件。创新平台取得突破,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市级创新平台60个、区级创新平台64个。创新人才不断汇聚,聘请15名院士为农牧产业发展顾问,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4人,畜牧类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60人,柔性引进国外知名专家22人,集聚畜牧科技和创新创业人才2万余人;企业本科学历人员达1500余人、研究生学历80余人、博士研究生11人。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全区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智能制造,累计投资金额8亿元以上,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9个,建成1个智能工厂、10个数字化车间,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全区13家企业被评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其中5家被评为国家级贯标示范企业;6家企业评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市级隐形冠军。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建成开通6945G基站,与华为公司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三大运营商及铁塔公司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投入25亿元助力全区打造市级5G示范区县。

2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荣昌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工业高质量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工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全区传统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占比达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足20%。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6%,设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拥有发明专利的规上企业不足8%。领军企业培育不足。缺乏具备行业号召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小,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尚未形成。补链强链任务艰巨。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生产终端产品企业比重偏小,绝大多数企业是“两头在外”生产模式,大量原材料、零部件从外地进入,产品又销往外地,物流费用偏高,不易形成产业链。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荣昌工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国家明确高质量发展主题,为荣昌工业“定方向”“促升级”带来历史契机。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荣昌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荣昌工业“稳生产”、“拓市场”提供强力支撑。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将全面升级,有利于荣昌融入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荣昌发展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和农牧高新等产业提供了做强做优的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荣昌工业“聚资源”“提能级”带来战略机遇。成渝地区致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等,有利于荣昌工业提升产业能级,开展产业互动合作、交叉重组、差异互补、配套协同发展。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荣昌工业“优结构”“提质量”指引明确方向。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将主要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工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为荣昌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发展明确方向。荣昌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荣昌工业“增效率”“转方式”增加强劲动能。有利于发挥国家级平台及政策优势,进一步增强与周边联动协作,集聚创新资源,畅通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荣昌动能。

与此同时,荣昌工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荣昌工业调整优化带来较大压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外部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少数发达国家正酝酿通过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技术封锁等手段对我国制造业进行遏制和打压,意图将中国制造困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外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低成本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将使荣昌制造业在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面临双重竞争压力,拓展国际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更大困难。要素资源束缚趋紧,对荣昌工业提档升级带来较大制约。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各种要素已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性、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明显缺失,制造业面临成本快速上升、金融去杠杆、环保约束强化、快速老龄化等影响,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受到不同程度压力,对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制约。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对荣昌工业竞争合作带来严峻挑战。产业发展方面,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10地中,均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8地布局有电子信息产业,7地布局有消费品工业,荣昌面临着区域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的极大竞争。在人才引进方面,各地都出台了优厚政策,形成激烈的人才资源抢夺大战。

经过多年发展,荣昌工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逐渐形成了以消费品(食品、陶瓷、服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农牧高新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虽然荣昌与周边市(区)同质化发展明显,但在细分产业又具有自身特色优势。消费品产业,江津、长寿、涪陵、永川、璧山、潼南、宜宾、自贡等地都在发展,但荣昌在陶瓷、兽药、饲料、服饰、眼镜、坚果、卤肉等细分产业上与众不同。电子信息产业,永川、潼南、江津、綦江、南川、涪陵、长寿、内江、宜宾、东兴、隆昌等地都在发展,但荣昌引进了西部最大的电子电路产业园,成功创建重庆市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重点培育楼宇产业园,发展后劲十足。装备制造产业,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布局,但荣昌具有发展农牧装备产业载体和资源优势。

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仍是荣昌工业加快追赶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陆海新通道”将有利于荣昌拓展产业外向发展新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荣昌发挥区位优势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为荣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优化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保持战略定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聚高地,构筑工业竞争新优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契机,深入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深度参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显著提高工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需求牵引,供需联动。坚持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以构建新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更好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以降低制造业成本为关键提高企业有效投资能力,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制造业供给体系,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实现制造业供需良性互动。

坚持存量提升,增量引育。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做精传统优势产业。适应市场新需求,突出模式创新,着力培育发展跨界融合催生的高潜产业、智能化个性化的新兴产业。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产品、重点领域,加快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融合化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结合荣昌区发展实际,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升级,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推进与周边区域产业共生共融,努力将荣昌建设成为“成渝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2功能定位。

——国际知名“农牧”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依托荣昌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壮大国家畜牧科技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中国畜牧硅谷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国际领先的农牧产业检验、检测机构,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集“科研、育种、养殖、加工、饲料、兽药、市场”于一体的农牧全产业链体系,促进国家农牧产业“高精尖”试验项目落地,持续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工业大数据应用高地。以荣昌国家高新区为载体,以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为引擎,以重庆市首个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快大数据赋能荣昌特色工业,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工业大数据应用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样板区。发挥荣昌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黄金联结点优势,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泸内荣永”协同发展,借助泸州国家高新区、内江国家高新区、荣昌国家高新区、永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成渝中部4个国家高新区连片布局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园区合作模式,推动产业协作振兴。

(四)发展目标。

持续巩固消费品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亮农牧高新特色产业,到2025年,以消费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农牧高新特色产业为主体的“1+3+1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建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工业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进一步增强,“1+3+1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达到成渝地区领先水平。

——量质齐升。面向未来,着力打造超千亿级的生猪全产业链农牧高新特色产业和食品、服饰、陶瓷为支柱的消费品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数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0亿元,年均增长8.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0户,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万元/·年。

——创新引领。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家。创新平台实现重大突破,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和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创新中心,形成“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全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2%

——绿色生态。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构建起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035年,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总体实现,成为成渝地区现代工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重要策源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1 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标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绝对值

年均增速

总量结构

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预期性

868.21

1700

15.00%

2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预期性

18.1

40

4.38个百分点

总量结构

3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预期性

12.6

40

5.48个百分点

4

工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288.13

430

8.50%

5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40.6

42以上

0.28个百分点

综合质效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35.7

40

0.86万元/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预期性

10.8

6

创新能力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亿元)

预期性

12

40

27%

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预期性

1.9

2.2

0.06个百分点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

预期性

35.1

50

2.98个百分点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

预期性

57.3

65

1.54个百分点

12

企业牵头的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个)

预期性

39

65

8

13

制造业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

预期性

24

60

7.2个百分点

两化融合

14

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

预期性

-

65


15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

预期性

-

61.2


16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预期性

-

86.7


17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预期性

-

65


绿色发展

18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约束性

市级下达

19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约束性

市级下达

20

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

预期性

90

95

1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

21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356

500

7.50%

22

科技型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724

1000

7%

23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103

300

24%

24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17

100

43%

1.涉及价格变化指标均为当年价。

2.约束性指标以市级下达我区强制性计划为准。

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优势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重点发展以消费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农牧高新特色产业为主体的“1+3+1现代工业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十四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30亿元以上。

(一)巩固提升消费品支柱产业。

以“增品种、提品质、做品牌”“三品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四篇文章”转型升级,做强以食品、陶瓷、服饰等为主的消费品支柱产业,形成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品工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910亿元,年均增速12%

1食品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深度开发“荣昌猪”“荣昌白鹅”“盘龙生姜”“盘龙黑花生”“包黑子竹笋”“河包粉条”“海棠香橙”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整合提质荣昌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基地,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重点发展以休闲食品、肉制品、特色调味品、饮品、“中央厨房”食品为主的“五品”,打造成渝地区健康食品加工基地,将高新区荣隆园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食品产业园,全产业链打造荣昌食品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食品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30亿元。

2)重点发展。

——休闲食品。加大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国家级领军企业培育,推进其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继续大力引进休闲食品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整合现有休闲食品企业,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包装设计,大力发展坚果炒货、休闲卤制品等特色休闲食品,提升发展速冻食品、素食制品、豆制食品等风味美食,培育发展功能性即食食品。积极引入高端健康保健食品品牌,引进知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营养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按照绿色、有机要求,建好原料和加工产品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

——肉制品。加大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引导肉制品加工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积极发展冷鲜分割肉、低温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中西式肉制品和速冻调理肉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火腿等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原材料品质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荣昌食品协会、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大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标准。

——特色调味品。大力引进国内有影响力、注重研发的调味料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本土调味品企业培育,提高本土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传统调味品影响力,加快功能化、深加工调味品研发,大力发展火锅底料、方便汤料、渝菜调料等调味品。进一步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引进原料供应商、材料包装商等产业链前后端企业,打造集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调味料产业集群。

——饮品。以精制茶、特色饮料及酒类为重点,发挥川渝地区干、鲜果品等资源优势,发展“水果+酒”“茶饮+酒”、谷物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等功能型营养型饮料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强化品牌和文化带动,加大白酒产能整合力度,提升现有企业酿造工艺,加快发展精酿产品,提升酒类产品档次。

——发展“中央厨房”。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引导食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面向厨房、餐桌的菜肴式食品、营养快餐等食品,推动向家庭厨房转变。支持企业加强与网络送餐平台战略合作,发展“线上预订+现场购买”等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休闲食品、即食食品、速冻调理食品、中式菜肴等在线交易,推动“电子商务+社区+家庭”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打造“国人厨房”。

3)发展路径。

围绕食品添加剂、糖果、冷饮、坚果等产品品类,进一步完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加强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超临界萃取、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一批食品加工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等。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创新力度,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消费需求。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建立从源头到产品的全程监控和追溯系统。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电商营销,引导本土食品企业注重品牌培育与整合,提升食品品牌内涵。

2陶瓷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以重庆唯一的特色陶瓷产业园——广富园为载体,重点培育特种陶瓷、高端发展建卫陶瓷、转型升级日用陶瓷、创新发展工艺陶瓷,加快推进生活陶瓷向特种陶瓷、高端陶瓷、工业陶瓷升级,推动荣昌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建好“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将荣昌广富园打造为西南地区最大特种陶瓷生产基地。到2025年,陶瓷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2)重点发展。

——重点培育特种陶瓷。以高新化、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线,以重大项目特种陶瓷前沿科技研发中心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应用于重庆及西南主导工业汽车、电子、通讯、环保、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的高性能耐磨陶瓷、环保陶瓷、蜂窝陶瓷、电子陶瓷、陶瓷轴承、陶瓷球阀、生物陶瓷等特种陶瓷产品;拓展上游材料产业,着力发展3D打印陶瓷粉料、敏感陶瓷材料、半导体陶瓷材料、陶瓷海绵材料、陶瓷膜材料等高性能陶瓷材料,抢占全国陶瓷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高点。

——高端发展建卫陶瓷。建筑陶瓷重点发展高端化、品牌化、集成化产品,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支持唯美陶瓷等重点企业重点开发多孔陶瓷及净化设备、透明陶瓷及灯具等陶瓷种类,鼓励发展陶瓷薄砖、陶瓷大板、泡沫陶瓷、岩板等绿色节能陶瓷砖产品以及防静电瓷砖、太阳能瓷砖、保温等功能型、复合型产品。卫生陶瓷以节水型、轻量化、智能化、品牌化、整装化为重点,重点发展节水、耐污、防滑、抗菌、自洁釉技术产品,积极发展智慧马桶、五金配件、橱柜、木门等配套产品和家装产品,打造具有整体厨房、卫浴解决方案的集成供应基地。

——转型升级日用陶瓷。以标准化、特色化、绿色化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动日用陶瓷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支持日用陶瓷企业重点发展耐热陶瓷、陶瓷厨具、陶瓷酒瓶等产品。调整现有园区外包装陶、日用陶产业结构,整合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企业,提升陶瓷企业的创新活力,丰富陶瓷品种,推动日用陶瓷、包装陶瓷向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陶瓷产品的外观设计、色釉制造、品牌创意,扩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陶瓷产品出口。

——创新发展工艺陶瓷。以特色化、艺术化、产业化为导向,打造高端、艺术化私人定制产品,从生活用陶、包装陶逐步拓展到陈设艺术陶瓷、旅游陶瓷、礼品陶瓷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及文化优势,将日用艺术陶瓷融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荣昌地域特色和风格的艺术陶瓷产品,提升艺术陶瓷工艺品附加值,提升“荣昌陶”的品牌吸引力。

3)发展路径。

以陶瓷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培育一批陶瓷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围绕原料生产、机械设备、产品设计、窑炉设计、陶瓷化工、色釉料制备、现代物流等环节,填补陶瓷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引导和鼓励陶瓷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支持建立产品研发和质量监督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突破功能陶瓷、特种陶瓷、陶瓷烧成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区内外大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和高档化。积极发展陶瓷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加强本土“工艺大师”培养,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工艺大师、陶瓷行业专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支持陶瓷工艺者参评市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师”。加快建设荣昌陶瓷企业数据库,开发荣昌陶瓷企业地图。进一步加强与阿里巴巴等战略合作,推动建设数字陶瓷研究院。推动数码技术在陶瓷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陶瓷设计与陶瓷艺术品制造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加强陶瓷生产“三废”综合回收循环利用工艺研究,培育一批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

3服饰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以规划建设服饰产业园为抓手,围绕服装、夏布、折扇、眼镜等类别,推动服饰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中国西部服饰产业基地。到2025年,服饰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0亿元。

2)重点发展。

——服装。积极引进服装加工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外贸服装加工、时尚服装设计、高端服装定制等,打造中国西部外贸服装加工出口创汇基地。立足建设西部“运动健康之城”,全力打造智能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园,建立亿级招商项目储备库,积极引进运动服装、瑜伽健身服、休闲服、童装等服装加工企业和运动鞋、智能可穿戴设备、户外用品等体育装备龙头企业,拓展产品类型。积极对接服装面料辅料知名企业,加大纽扣、拉链、绣花、织带、塑料配件、金属配件、包装盒袋等关联产业的引入,提升服装产业配套水平。大力引进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造、自动吊挂线、电子自调均整、自动检测等先进服装生产装备和工艺,推动服装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夏布。深挖夏布非遗文化,以提升传统手工夏布为基础,积极引进现代机纺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传统生产工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形成完整的机织以及成品生产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夏布床上用品、家居饰品、旅游品、服装等精深加工产品。

——折扇。充分发挥折扇国家级非遗文化特色,做好荣昌折扇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建立荣昌折扇传承、制作、体验、展销基地,同时引进苏杭制扇先进技艺,加强衍生产品开发,让荣昌折扇从生活用品“蝶变”为艺术品。

——眼镜。加快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建设,围绕“镜片、镜架”两大核心部件,积极发展光学玻璃和树脂镜片,金属材料镜架、非金属材料镜架和板材镜架,延伸眼镜零配件和眼镜制造设备等产业链条,拓展O2O眼镜内外贸消费终端市场,培育中国眼镜自主品牌,积极发展时尚眼镜、眼睛保健、体验馆等,努力打造产销一体化眼镜产业集群。

3)发展路径。

完善中国西部服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电气等要素供给能力,建设服饰产业公共承接平台。积极引进中小型服饰企业入驻,增强配套功能。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饰行业知名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配套企业和贸易企业,带动面辅料、服装加工、研发设计、营销等配套环节入驻荣昌,增强服饰产业文化内涵和时尚气息。瞄准江浙、深圳等东部沿海服饰产业主产地,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提升服饰产品生产工艺。搭建“部门协同服务体系、质量保障服务体系、智库支撑服务体系、品牌推广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加大对自主品牌支持力度,统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建立重点培育品牌库,支持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整合资源,推进“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追溯机制、统一包装标识建设”的行业性品牌营销公共平台建设,打造全市消费品网络直播带货基地。

专栏1消费品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食品。将高新区荣隆园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重庆优食谷”食品产业园、河包粉条加工园、煌上煌酱卤食品生产项目、龙帮风干猪牛肉、酱卤肉制品生产项目、荣盛达肉制品生产项目、诚诺休闲食品生产项目、秦汉唐休闲食品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发展直升白酒特色基地。

陶瓷。加快重庆市陶瓷产业基地、德力玻璃西南产业基地建设,尽快完工华兴绿色智能轻量化日用玻璃生产项目、纳成广泰西部水暖卫浴产业基地项目。

服饰。加快打造智能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推进新尚上服饰高端智能服饰产业园建设项目、成渝荣伟智能制造鞋服产业园建设项目、金标品牌终端形象展示产品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运动服装及运动配饰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西部外贸服装加工出口基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跟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方向,聚焦产业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3大重点领域发展,在大数据服务、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重点方向实现集群化发展,积蓄发展新势能、培育经济新动能,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引擎。

1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抢抓成渝共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遇,以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重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引进PCB上游原材料、设备企业,中游中高端印制电路板企业,下游贴片、封装、模组等应用企业,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和供应链金融公司等,建设产学研高度融合的中国西部电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重点发展电子电路、汽车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智能终端等核心零部件及设备制造,积极培育新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速45.5%

2)重点发展。

——电子电路。结合当前5G通信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布局中高端核心制造,重点引进百强企业发展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多层板、HDI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中高端产品。壮大上下游产业链,上游重点引进用于生产覆铜板的铜箔、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布、油墨、木浆等原材料以及专用设备;下游重点引进优质SMT贴片、封装等企业,积极引进汽车电子、通信设备、服务器/存储器、消费电子、航空航天、工控医疗和物联网核心部件企业,形成面向市场空间最大、增长最快的高多层市场上下游配套产业。做好生产性服务配套产业,引进科研机构、院校建立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检验检测中心,引进供应链金融公司、销售公司等,形成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市场营销的产业链闭环。

——汽车电子。顺应汽车行业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趋势,紧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动向,加快现有车窗控制器、尾门控制器、灯光控制器等产品升级,重点加强激光雷达、车载GPS导航、摄像头、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终端、智能座舱、新一代娱乐系统、中控仪表、人机交互系统、抬头显示系统等智能驾驶模块技术及产品研发,加快车用传感器、汽车电子芯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发,推动汽车整车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应用共享化转型升级。

——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积极融入两江新区笔电产业链,以配套产品为重点,积极引进包括输入、输出及存储硬件设备的全链条外围设备生产线。重点发展鼠标、键盘、图形输入板、图像扫描仪、游戏控制器、麦克风、网络摄像头等输入设备;电脑显示器、投影仪、打印机和电脑音箱等输出设备;磁盘驱动器、USB闪存驱动器、存储卡等存储设备。提升外围设备产业附加值,重点研发微型、便携、智能化的计算机外围设备,重点扶持一批智能外围设备瞪羚企业,促进产品链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壮大自主品牌。

——智能终端设备及配件。积极融入两江新区手机产业链,以配套产品为重点,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基地。手机配件生产,主要针对手机配件需求量大的手机耳机、手机贴膜、手机保护套、手机包装盒、充电宝等常用手机配件生产,形成手机配件产业集群。谋划未来发展方向,聚焦智能终端消费升级,大力引进存储器、MEMS传感器、无线通信模组和柔性屏等可穿戴设备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服饰等可穿戴智能终端,鼓励支持川捷电子为无线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配套生产各种电子连接线。积极拓展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慧娱乐、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以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家用智能控制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融合现实)眼镜及头盔等高附加值新品。

3)积极培育。

——物联网软件服务业。瞄准北京、广东、上海等全国物联网产业发达地区,积极引进物联网企业,发展应用于物联网的软件产业。大力发展基础软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加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和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中间件,支持发展面向网络协同优化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培育发展高端软件,以智能制造为契机,围绕企业设计、生产、交易、服务等场景需求,重点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设计、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支持开发连接和驱动工业软件设备的智能平台,建立工业软件的流程研发体系。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计划,加速推进自动控制与感知系统、工业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制造领域知识库及新型工业APP(应用程序)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场景和模式探索。

——大数据产业。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为核心,以国家(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支撑,以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物流大数据为重点,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动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逐步构建起荣昌区大数据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相关等大数据服务业,引入软件技术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智慧工厂服务以及云计算与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服务”实现强大的综合业务能力和纵深服务能力。建好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生猪数字技术研究院和生猪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展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助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需求,研发新一代商业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语义搜索等软件产品,促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4)发展路径。

主动融入重庆“芯屏器核网”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为依托,精准引育契合荣昌发展战略的龙头企业和重大牵引性项目,纵深发展电路板、显示屏、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软件开发等产业,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电子电路产业集群。促进现有龙头企业提质增效,鼓励在荣龙头企业调结构、扩产能,申报技术专利,研制新产品,支持企业积极向全国总部争取新项目、新订单、新布局。加强科研院校合作,积极争取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及国家级科研机构落户荣昌,联合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测试、中试和应用功能型平台,增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供给,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标准、品牌为抓手的模式上来。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与电子科大、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力度,联合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才。

专栏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大平台建设。重庆PCB电子电路产业园。

重点项目建设。重点研发微型、便携、智能化的计算机外围设备;支持川捷电子为可穿戴智能设备配套生产各种电子连接线,提高生产制造能力;瞄准大族激光、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立讯精密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FPC柔性电路板、柔性屏、麦克风、受话器、无线通信模组及其零部件项目。加快推进蓝孚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项目、重庆锐德科技5G网络电子元件、智能装备生产项目、5G应用开发、新能源产品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新兴软件与大数据服务业培育。积极引进物联网企业,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培育发展高端工业软件、传感器、感知设备制造;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在荣昌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华为公司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共同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推动华森制药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打造惠达等“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场景,推动“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建设,不断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抓医药产业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突出兽药特色,重点加强兽药、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研发生产及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积极向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拓展,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着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重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0亿元,年均增速16%

2)重点发展。

——兽药。整合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兽用西药制剂、中兽药,大力发展动物疫病疫苗、抗体、诊断试剂、宠物药等生物制品。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养殖类动物专用药研发,扶持兽药化学原料、辅料等上游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兽药生产设备、实验药瓶制造等配套产业,扶持低效益企业转型微生态制剂辅料、血清、佐剂等科技型辅助产业。淘汰生产工艺落后和质量安全隐患大的兽药产品,加快兽药国际化进程。建设兽药成分共享数据库,有效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提升新型兽药研发效率,促进成果转化投产全球领先。

——现代中药。稳步扩大白芷、丹参、佛手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模。以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为主,积极扶持优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发展,加大对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等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加速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发展免煎中药系列,推动高端生产场地建设。提高和完善中药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鼓励中药企业与国内外龙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进行适宜“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技术开发。

——化学药。加快布局化学高端仿制药,构建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采”品种为核心的“原料药(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体系。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对国外化学药大品种的仿创研究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促进优势品种或独家品种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一线用药需求,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化学创新药。

——生物药。引进和培育生物科技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发展疫苗、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药,支持突破一批单克隆抗体构建、大规模纯化、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蛋白质修饰、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前沿领域技术研究,重点针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耐药性、细胞凋亡、肿瘤血管新生、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靶标,开展新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靶向高选择性抗肿瘤一类新药。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借助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机遇,布局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特殊需要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针对需要全面补充营养素人群的全营养配方食品、针对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人群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针对需要补充单一或部分营养素人群的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促进目标人群改善营养不良问题。

——药用包装。主要开发需求量较大的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容器,重点开发血液、血小板保存、大输液专用包装袋,药品包装膜、铝塑包装袋(板)、药用胶囊、专用塑料树脂瓶等。

——医疗器械。针对需求量较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家庭用普及型医疗器械和设备,重点引进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血液分离器具、血压自测仪、血糖自测仪、临床监控仪等。加速中高端医疗器械、外科类设备研发。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3D打印器械。科学合理发展医用防护服、隔离衣、口罩、护目镜、隐形眼镜等产品。

3)积极培育。

——生物技术产业。重点攻坚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芯片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核心技术,重点研发新药靶标、病毒性疫苗、联合疫苗、基因重组蛋白质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治疗性疫苗、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新靶点抗体、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中药新药、血液制品、营养化学品、天然产物合成物、生物基合成材料、新一代酶制剂、医工结合、在工业、环保等领域应用产品和服务。

——生物医用材料。培育发展壳聚糖、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聚砜、医用有机硅等材料,支持临床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围绕矫形外科和植入体,重点开发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等;围绕新型心脑血管植介入,重点开发新一代全降解血管支架、人造血管等产品;围绕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重点开发可促进脊髓、脑神经等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材料和产品;积极开发可吸收组织修复材料、医用导管、医用敷料等临床医用产品。

4)发展路径。

加强重点品种招引,对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等产品,通过“集中加工、带量生产、带量采购”等方式,探索定点生产模式。运用政策、资源引导调动生物医药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加快推动兽药P3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以及川渝一体化中药材、中药饮片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符合GLPGCP等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利用现有生物医药领域60余个国家级、市级、区级创新平台,加快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医药产业数字化升级,建立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中医药原材料及其成品产供销信息采集与共享平台,开展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示范工程。加大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加强资本运作和模式创新,提升产品精细化程度,做深做强主导产品,推进国际化发展。鼓励区内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上市挂牌、收购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坚持养老养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以“体医融合、医养结合”为特色,打造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养老与休闲旅游于一体,辐射川渝的“医养结合”项目,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专栏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大平台建设。推动设立高新区吴家精细化工产业园,发展医药化工产业;积极推进建设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荣昌)中心及医药产业园。

重点项目建设。助推澳龙生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包虫病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支持布尔动物药业高端兽药智能制造基地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方通动物药业通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建设国标高标准生产线,打开发达国家市场;扶持重庆永健生物在苏丹建厂。加大对内蒙古鑫奇、浙江康恩贝等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先进的中药工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动先锋医药医美、华森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澳龙生物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华森制药、三大伟业、灵方生物等企业开展对国外化学药大品种的仿创研究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

3智能装备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积极承接成渝两地和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配套,顺应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整合提升传统制造业门类,加大装备制造业技改扶持力度,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农牧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农牧机械、专用机械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光伏组件等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装备等其他高端装备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高地。到2025年,新培育年产值超15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智能装备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2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

2)重点发展。

——智能农牧机械。聚焦智慧农牧业,重点发展智能化饲料加工生产线、绿色化饲料加工单机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饲料粮食装备产业链支持体系。推进新型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扶持区内畜牧农机企业成长壮大,发挥好大鸿农牧工业设计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养殖软件信息系统开发。着力引进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芯片、传感器等智能硬件品牌企业,突破智能环境监测、产品溯源、病虫防控等技术难题,提供面向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壮大以生猪智能化养殖机械为基础,向鸡、鸭、鹅、牛、肉、兔等畜牧领域拓展的新型农机装备产业链。积极发展适合西南丘陵山地的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智能喷灌机等小型农机。以国内智能农机和畜牧养殖机械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加快引进农产品加工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畜牧水产智慧养殖控制系统等项目。

——汽车关键零部件。围绕成渝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谱,紧盯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发展变速器、离合器、减震器、刹车片、曲轴、紧固件及其它精密锻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加快推动荣昌汽摩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产达产。进一步提升存量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持续巩固秋叶机械、都成荣锋等骨干企业一级配套商资质,支持蓝源机械等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快金纳车桥等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抢抓整车扩张产能机遇,促成一批企业进入整车一级配套体系。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更新设备和工艺,鼓励联合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加大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育,加快引进电机、电控、电制动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和雷达、摄像头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配套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项目,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

——专用机械设备。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大装备制造企业技改扶持力度,加强重点装备生产核心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印刷包装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喷砂机械等。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专用设备行业龙头企业。

——光伏组件。抓住碳中和带来的光伏产业发展机遇,聚焦光伏电池片、逆变器、光伏玻璃等产业链条,以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太阳能组件研发生产项目为契机,瞄准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江西省上饶市、河北省宁晋县等重点区域,积极引进接线盒、边框、密封胶、背板、焊带、EVA等光伏配件企业,打造光伏组件产业集群。立足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发展光伏组件生产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围绕光伏组件生产核心设备和核心工艺进行科研攻关,提升光伏组件转化效率。

3)积极培育。

——节能环保装备。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针对陶瓷产业及造纸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托新建项目完善工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荣隆园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等,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垃圾高效清洁焚烧发电、工业废水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企业,构建节能环保产业体系。积极引进PM2.5(细颗粒物)脱除、污水电解催化氧化、土壤重金属电动分离、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处置、三废应急处理等大型成套节能环保设备和高效空气净化器、深层次净水器等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重点突破高盐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和设备。推广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支持LED产品及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高效LED大功率灯具、太阳能灯具、大尺寸LED背光源等低碳节能产品。

——其他高端装备。紧盯国家及全市“十四五”重大产业技术装备发展布局,按照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思路,鼓励企业加速发展新基建设施零部件、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农业无人机、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激光打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包装设备、金属表面处理和其他专用装备及产业配套的关键零部件。

4)发展路径。

聚焦智能装备重点发展产业链,瞄准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区,大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积极引进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一批建链企业,落地汽车零部件、智能农牧机械领域等一批补链延链强链企业,促进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加大现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扶持力度,重点推动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集群上网,积极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好用好研发机构,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强化新品开发,推动新兴产业领域的整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大装备和先进产品创新,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整机集成能力。支持大型企业向成套设备集成发展,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专栏4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智能农牧机械。重点发展智能化饲料加工生产线、绿色化饲料加工单机设备,加快推进农用装备制造项目、瑞昂畜牧养殖设备生产项目等项目建设。

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重庆汽摩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加快推进银田汽车挂车生产项目、荣昌汽摩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金纳车桥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动力总成生产项目等项目建设。

专用机械设备。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印刷包装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喷砂机械等,有序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创兴热能精密钣金生产项目、达兴建筑钢结构构件生产项目(二期)等完工投产。

光伏组件。积极引进接线盒、边框、密封胶、背板、焊带、EVA等项目,打造光伏组件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艾能光伏电池片及太阳能组件研发生产项目完工投产。

(三)做强做亮农牧高新特色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充分发挥国家畜牧科技城的独特优势,依托重庆市畜科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国内一流畜牧科研机构,加强农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饲料生产加工、宠物用品等产业,积极培育畜牧信息金融、畜牧高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猪肉生产基地、兽药饲料生产研发高端基地、实验动物及成果转化基地,形成高质量畜牧全产业链。到2025年,农牧高新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

2重点发展。

——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示范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积极引入23个国际国内知名猪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生猪屠宰、分割、加工、冷链、配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开发以高值化精细分割冰鲜肉、胶原和多肽类猪肉功能食品、预调理产品等为主的猪肉加工产品,建设高端猪肉消费品产业发展高地。依托粮油、荣昌血橙、红薯、笋竹、茶叶、苎麻等种植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粉条、特色果蔬、笋竹及苎麻夏布等加工。加快推进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立足食料、原料、饲料、肥料、燃料“五料”,推进果蔬残次品、畜禽皮毛骨血、粮油加工皮糠、饼粕等农副产物综合利用。

——饲料生产加工。支持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院等国内一流畜牧科研机构建设饲料生产研发高端基地。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饲料和安全饲料科学配方技术开发,重点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生物发酵饲料、低排放饲料的研发,推动动物营养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以添加剂、浓缩料、预混料、配合料为主的饲料加工业发展,推动饲料生产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饲料、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宠物用品产业。依托兽药核心技术,重点研发宠物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推动宠物疫苗、驱虫药、消炎药、感冒药等快速发展。引进高成长宠物食品企业和宠物用品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宠物玩具,梯次发展辅助治疗宠物保健食品,推进维生素、补钙、美毛、补充色素和替代母乳等生产。

3积极培育。

——畜牧信息金融。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建设“农业数字谷”,打造西部农业软件产业集聚区,做大智慧畜牧引领的数字经济。依托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国生猪产业数字信息港”、“畜牧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和“智慧畜禽(生猪)养殖示范区”,实施生猪数字经济“双十培育计划”,培育发展生猪大数据应用服务产业,为全国生猪产业提供数字服务。依托国家(重庆)生猪交易市场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数据信息资源,开发生猪价格指数、以指数为标的物的价格指数保险、生猪期现联动、运输保险等产品,推进生猪产业链的数据信用金融服务,与央企合作开展普惠金融、普通险和定制险,建立起生猪全产业链上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畜牧企业总部经济,打造畜牧产业集聚高地。

——畜牧高技术产业。依托中国畜牧现代化研究院、微生态研究院、生物技术公共研发平台等,以动物实验为切入点介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价值链,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前沿生物产业集群。围绕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环境调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追溯等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生猪抗体药物研发中心、重庆市畜禽用抗菌肽工程研究中心、重庆中兽药评价中心、生猪智能化养殖装备性能检测与评价平台等一批重大设施和科研平台,打造“重牧硅谷”,开展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性、关键共性问题研究,促进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关键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建设双河九峰山科研基地,推进医用动物转化应用系统和全人源化抗体药物开发平台、重庆市实验用猪种子中心等项目建设。应用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对接国际国内标准,建设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动物实验第三方权威性评价机构。与企业联建大数据与商务智能中心,建设畜牧大数据学院和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培养“畜牧+大数据”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全国畜牧科研人才高地。

4发展路径。

深耕荣昌高新区农牧产业特色,着力推进畜禽养殖上游饲料、兽药生产、畜牧机械装备和下游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中国高端生猪品牌。加快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和重点园区,用好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推动畜牧科技城核心示范区与荣昌高新区、荣昌中心城区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园区、生产加工园区和仓储物流园区三大功能片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农牧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在高效种植养殖技术、智慧农牧业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加强市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专栏5农牧高新产业重点项目

重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生猪交易市场、生猪智慧养殖知识数据库、众创空间、孵化器、国家重点区域级畜禽基因库、医用动物转化应用系统和全人源化抗体药物开发平台、西南中兽药评价中心、畜禽养殖与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研发中心、实验用猪种子中心、渝州白鹅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支持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畜牧科技强院。

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晚熟柑橘产业带)、“重庆优食谷”食品产业园、双河国家畜牧科技城动物科技产业园、“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服务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畜禽用抗菌肽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发酵中试基地、猪肠道微生物研究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重庆观测实验站、畜禽健康养殖工程与装备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西部兽医研究所、国家生物安全用全人抗体动物重大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四、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坚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相结合,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特色发展”的规划布局理念,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战场、多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为补充的“一区三组团多园”工业空间布局,形成支撑荣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4-1荣昌区工业发展总体布局图

(一)高质量打造百强国家高新区。

1扩容提质“一区三组团”工业核心承载区。

现荣昌国家高新区包括板桥、广富、荣隆等三个组团共17.0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拓展至50平方公里。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推动板桥组团提质、广富组团扩容、荣隆组团拓展,加快建设吴家精细化工产业园,优化高新区工业发展格局,着力将高新区建成国家级农牧特色高新产业先行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产业枢纽、重庆市高新区网络的关键支点和荣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打造百强国家高新区。

4-2高新区空间布局图

板桥组团:规划拓展到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服饰、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农牧高新等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板桥园产业带动作用。同时,以板桥组团北部区域为依托,有序推动住宅、学校、医院、酒店、公园、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承接城区功能过渡,建设以创新为核心,以文化产品生产、文化载体设计生产等为主的高端城市文化创意社区,打造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板桥组团中西部区域为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布局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科教中心等,打造高新区产教融合引领区;以板桥组团万福寺水库为依托,布局休闲公园、新生态社区、人才中心、总部中心、会议展示中心等项目,打造高新区生态文化休闲区;以板桥组团G348快速路以南区域,对接畜牧科技城建设,合理布局农牧特色产业、农牧展销中心以及农牧高新产业实践基地,完善功能配套,打造高新区农牧特色综合示范区。

广富组团:规划拓展到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陶瓷、智能装备等产业,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高新区产业创新提升区。同时,发挥临近铁路、高速路以及快速路优势,依托广顺街道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高新区商贸、优势产业相关的仓储、运输、管理、信息等物流服务,提升整体物流层次与服务水平,打造高新区现代物流服务中心。

荣隆组团:规划拓展到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消费品(食品加工、动物营养)、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食品产业园区,促进重点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高新区产业发展升级区。

吴家产业园:在荣昌高新区吴家产业园规划面积3.26平方公里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布局水处理剂、医药中间体、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石墨烯基化工材料等产业。

2推进高新区整体提升。

提升高新区管理水平。加强规划协同,按照相对集中、相互配套、一体治污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50平方公里荣昌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对园区经济发展、国土空间和基础设施实施统一规划,促进集中连片发展。完善高新区产业政策,各园区根据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实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因产施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加强高新区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综合执法、财税政策等统筹管理。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路径,支持园区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共同建设运营园区土地资产、产业楼宇、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租赁住房等。

加快智慧高新区建设。加快建设新型设施网,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突出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基础科研、产业创新7大板块,加快布局完善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完善高新区公众信息网、办公外网、办公内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园区综合应用平台、园区统一管理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应用支撑系统,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促进园区内企业、项目、人才以及安全、环保、消防、应急、医疗防护等信息共享,实现产业发展智能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基础设施网络化。

强化生产生活配套。科学规划高新区内功能布局,在突出生产功能的同时统筹好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布局,一体化推进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人防、治污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分区域分产业加强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强高新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规划建设学校、医院、人才公寓、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完善高新区商务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

专栏6园区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道路工程。实施高新区陶瓷产业园4.7公里及附属工程、道路给排水工程、道路电力工程、通讯工程、路灯照明、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高新区拓展区道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善广富园、荣隆园道路基础设施,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园路面升级改造3公里,管网改造20公里,包括人行道、路灯等配套设施。

高新区新一代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以及宽带百兆升千兆,扩大百兆以上宽带用户覆盖率,推动NB-IoT普遍覆盖。

高新区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施项目建设第二阶段,完成对监控点位、智能楼宇系统的补充完善,对园区管理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各类应用化系统部署和试运行,实现智能园区的总体目标。

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智慧园区功能提升项目(G348园区段项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示范区智慧园区的拓展,拟新建长约4500米,宽40米的道路,配套停车场、广告牌、路灯照明、雨污管网等附属工程。

(二)特色化发展多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1发展思路。

坚持“创新、集群、智慧、绿色、融合”的建设方针和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规划原则,加强中小企业集聚园区统筹规划,为中小企业设置集中布局区,并配套相应的差异化管理政策,推动产值高但规模较小的分散企业入园。在双河、吴家、盘龙、河包、仁义等镇街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污染可控、产城融合且参照工业园区管理的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支持镇街优化利用零星用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平台建设。

加快园区特色产业培育。每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承接污染可控的高新区园外分散企业入园、市内不符合发展定位的产业转移项目以及返乡创业项目,并积极承接面向“1+3+1主导产业相关的区内外配套加工项目转移入园,着力推进补链成群。

强化园区空间用地保障。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稳步推进园区“七通一平”,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成本。双河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950亩,吴家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639亩,盘龙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570亩,河包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830亩,仁义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一期规划工业用地250亩。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物流、水、电、气、讯、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规划建设污水管网及工业专用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加强污水集中治理。支持各中小企业集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适用、配套完善的标准厂房,适度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配套用房,用于解决职工生活、企业办公、仓储物流等实际需要。

完善园区运营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鼓励采用国有、民营和混合所有制方式统筹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加大中小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用工招聘、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财会税务、法律咨询等服务。鼓励高新区内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工业设计、设备共享等服务,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大手牵小手”供需对接活动。

促进镇街工业集群发展。支持全区各镇街优化利用除中小企业集聚园区外的存量用地、规划点,立足与城镇功能定位相匹配、满足周边就业需求,重点着眼于补齐、完善和延伸全区“1+3+1产业链条,积极对接高新区和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打造镇街特色工业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促进镇街工业集群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家,“小巨人”企业达到10家,“隐形冠军”企业达到5家;5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65%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国家级研发机构达3个以上、市级企业研发机构80个以上、区级企业研发机构达100个以上。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研发准备金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补助政策和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及首采首订实施办法,指导企业开展研发准备金备案,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的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引导总部未在荣企业在荣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实现研发活动本地化,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在制造业中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一批创新的领头羊和中坚力量。大力引进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在荣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存在的短板,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制定发布技术需求目录清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采取“揭榜挂帅”等组织形式,针对国家、市级实施的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等专项攻关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支持企业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项目的自主研发,推动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进入重庆市重大新产品目录,鼓励企业对自主研发成果及时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

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做优环“一校一院”创新生态圈,高标准建设南部科创中心。强化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围绕农牧高新、陶瓷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一批服务全行业的产业研究院。建立健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体系,强化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综合服务。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知名高校、一流科研机构等合作,探索“研究院+产业园”模式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支持中小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已建立区级研发平台的企业进一步加强自身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争取中国科学院等在荣设立中国农科院西部兽医研究所。

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牧硅谷、古思特、荣联科技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提供公共研发、成果转化、第三方检测、大数据信息、人才培训、创业融资与科技金融等开放式服务。引进和培育主攻专利生产的新型研发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落地,促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产品化、产业化,力争每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低于50个,高标准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中国西部陶瓷之都为名片,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陶瓷科技(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和陶瓷新材料研发中心,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特种陶瓷新材料产业。依托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协同毗邻地区引进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消费电子、计算机、汽车等产业,积极融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业提供重要支撑。建设荣昌渝西科技“智湖”,打造以科技人才、研发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一批孵化载体、中试基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专栏7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向

农牧高新等产业。重点引入基础研究科研人才,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领投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技术创新早期阶段,加大财政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与长期稳定支持。

大数据等产业。重点引入应用开发的创新型人才,政府基金在关键环节领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技术创新与应用早期环节,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智能装备、特种陶瓷、绿色建材等产业。重点引入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的技术研发与产业人才,政府设立融资担保基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采用贷款贴息、技改奖补、政府采购等财政支持方式,鼓励产业链内龙头企业国产化替代。

夏布纺织等产业。重点引入设计等专业人才,政府采购为新品牌、新设计提供背书,扩大影响力。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分链条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系统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加快补齐“短板”,持续锻造“长板”,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全力保障供应链稳定,推动全产业链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全区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领域迫切需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实施好国家、市级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服务,分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成果。推动整机企业系统梳理供应链中本地化供给不足环节,在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发布基础领域需求计划,与基础领域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组建联合体,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批量生产工艺、标准制定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培育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企业。推动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提前布局相关环节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推动已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领域加快普及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先进生产管理方法,完善在线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追溯等质量管理模块,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进一步巩固产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标准优势。

加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整机或终端形态产品为切入,梳理全区重点产业链图谱。围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策划引进一批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推动现有重点整机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迭代力度,进一步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区外一级配套企业、上游原料企业来荣布局。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本地采购力度,推动本地相关领域企业加快布局相关配套、原料环节,补齐重点整机产品产业链短板。发挥医药、陶瓷、PCB电路板等基础领域比较优势,加大区外下游应用企业引进力度,打造更多产业链。加强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协同,依托生产制造类项目同步引进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结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类项目,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

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推动重点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和单一来源环节企业因突发事件“断供”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系统分析,按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找好“备份”企业,对确不可替代的做好应急预案、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储备。支持重点企业通过中欧(重庆)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示范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渠道,加速有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配置。引导同行业企业、以及主要工艺(工序)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

(三)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

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延伸,促进重点领域基本完成数字化、加快进入网络化、逐步实现智能化。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65,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打造15G全连接工厂,建成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认定5个智能工厂和50个数字化车间,培育5个新模式应用项目,打造3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和3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场景,全区规上企业“上云”累计达到300户。

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和跨系统互操作。加大工业企业5G内网建设,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IT(信息技术)网络和OT(生产控制)网络融合,推进IPv6(工业领域互联网协议第6版)、TSN(时间敏感网络)、SDN(工业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在5G内网改造中的应用。加大工业外网升级,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推动高新区、重点企业实现多厂区、供应链统一组网。

深化拓展智能制造。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实现工厂、车间、工序、工段数字化装备换代,每年实施60个以上智能化改造项目,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加快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生产线、车间单元的数据链,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生产。推动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物流营销等各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应用CAD\CAECAM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SCM(供应链管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系统,提升关键环节数字化水平。鼓励企业建设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场景。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速标识解析推广应用,面向消费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区域,引导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递归节点,支持企业应用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企业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实现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聚集,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综合性、行业性、专业性、特色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平台的技术供给质量,打造“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方案。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引导大型企业加快建立“私有云”“混合云”和吸纳供应链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设备联网上云和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实现制造资源云端协同和平台化管理。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推动企业加强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建设工业信息安全在线监测诊断、攻防演练、仿真测试验证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依托产品向服务环节延伸,提升服务收入在全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后市场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在整机产品中植入微处理器、传感器、通信模块等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建设产品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自动诊断、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和故障索引的管理平台,开展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产品优化等在线支持(信息增值)服务。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设计、制造等领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发展专业外包业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将发展重心聚焦于关键工艺技术攻关、产品功能设计和工程实现路径等核心领域,积极探索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OEM(代工)发展路径;密切跟踪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先进技术商业化步伐,探索建立专业化零部件工厂,专业从事电子、装备等领域标准化零部件生产制造。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拓展双向发展空间,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价值链深度耦合和共同提升。

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加快建设川南渝西综合物流园,优化物流园区、货物配载中心和配送中心布局,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鼓励物流外包,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型业务。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衔接货物信息,匹配运载工具,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推进智能化改造和上下游标准衔接,推广标准化装载单元,发展单元化物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聚力打造成渝腹心物流枢纽节点。

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开发先进适用的设计软件,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设计突破。强化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优势,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化政银企对接,落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贷支持政策,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题。探索建立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参与设立风险分担资金池相关工作,引导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抵(质)押率,提升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支持推动转贷应急、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予以重点倾斜。

发展第三方中介服务。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引进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等多功能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建设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鼓励机构多领域取得资质认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服务业。

(五)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对照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双控”要求,深入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统筹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进一步降低,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至95%以上,累计建成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5家、节水型企业3家,开发绿色产品4种。

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低能耗、低排放的传统产业,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推动现有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和建设分布式能源中心,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支持企业实施综合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及工业窑炉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降低单位产出能耗。持续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行动,落实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确保重点企业单位产出能耗稳中有降。研究化工、建材等行业“碳达峰”路径,引导相关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控制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实现尽快达峰。

实施工业环保行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持续落实工业环保“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加强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压实部门主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工业用水定额宣传贯彻工作,全面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和水效对标,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效。加强工业污水治理,着力发展针对全区食品制造企业污水净化的净水活性炭、净水滤料、净水药剂等新型净水材料,培育发展水处理膜分离技术,抢占水污染洁净治理的高端市场。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实现“节流减污”。依托在建筑邦数字化绿色建筑(荣昌)产业园,积极推广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支持企业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采用污染物削减和超低排放等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清洁化改造,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目标的实现,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原则,推进一批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锰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水平。围绕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行业,落实行业规范条件,建立公告企业动态监管长效机制,规范再生资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铸造废砂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废砂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加强电池溯源管理、合作共建共享回收利用网点、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退役动力蓄电池的收集、暂存、运输、集中贮存等的规范管理,形成较为合理电池回收、处置及拆解网点布局。围绕农牧高新特色产业,推动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评估帮扶工作,引导企业加力创建绿色工厂。稳步推进园区布局集约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提升园区绿色化水平,建设绿色园区。完善推广评价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开发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产品,提升绿色产品体量。在支柱行业中选择一些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选择行业内具有龙头领军作用、所有工厂都应用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引导其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健全绿色管理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主动履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逐步培育绿色企业。

(六)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优化“个转企、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推动一批领军企业上市。到2025年,力争培育50亿级企业1家以上、10亿级企业15家以上,培育3-5个本土上市企业;在消费品、智能装备等行业重点培育领军企业1家,在陶瓷、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链条各培育1家“链主”企业。

建设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大重点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力度,深化高校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培训研修班,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和能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推荐重点培育企业负责人申报全市优秀企业家、巴渝工匠、棠城英才、振兴荣昌贡献奖、荣昌开放发展突出贡献奖评选。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侵害知识产权、拖欠账款等扰乱市场秩序和“吃拿卡要”等破坏政府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大力培育制造业领军企业。围绕“1+3+1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图谱,深入精准实施“补链延链强链”产业链招商工程,结合重点企业培育,着力引进打造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数据库,实施跟踪服务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培育产业链群,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牛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企业。深入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零部件、关键配套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细分领域,提高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精益化管理和两化融合,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服务精细化程度。支持中小企业立足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展技术创新、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市场占有率。支持中小企业利用陶瓷、夏布等特色资源,开展自主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创新活动,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

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成长生态。高水平推动国家高新区、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加快建设“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服务产业园、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孵化载体,促进汽车电子设计、智能终端方案设计、工业APP、工业设计等领域科技型企业加速孵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施向科技型企业开发和提供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积极引育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基金等机构,推动商业银行、融资租赁企业、保险机构开发契合初创型企业的融资产品或保险产品,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手牵小手”计划,推动大型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等上下游中小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中小企业集聚区、市级特色产业基地、楼宇产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搭建,促进初创企业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参与产业合作联盟和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联合承担国家及市级重大项目、承接服务外包和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恪守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理念,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守质量底线,加大对质量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推动提质增效,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撑推动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票否决”制度,制定质量方针,落实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缺陷产品召回、质量损害赔偿等责任义务。推动企业实施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全流程管理,加强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评估、转化和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制定(修订),普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装备和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可靠性设计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重点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鼓励“一条龙”上下游企业结成伙伴关系,推动大型企业加强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指导和监督,带动供应链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深入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增强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的供给能力,加快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品质化转型,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中高端消费品,在服装、家具、陶瓷等行业重点推行个性化定制模式,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支持医药企业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快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发展智能制造,以精工细作提升制造品质,推动荣昌工业品向安全健康、优质稳定、智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实施优质工业品严选计划,针对我区产品主销区域、热点行业,推出爆款产品,满足新型需要,促进消费升级。

打响荣昌制造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开展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加强品牌符号、购买理由、差异度、消费群体形象塑造等品牌关键内涵归纳提取,进一步擦亮荣昌猪、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荣昌卤鹅等“老字号”,支持“成长型”品牌,打造“大品牌”,培育荣昌制造区域公共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加大政策激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精准制定不同品牌之间形象、价值差异化定位,增强对细分消费人群吸引力。加强统筹谋划,积极引育专业化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引育,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参与智博会、西洽会、畜牧科技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等等重大会展活动品牌成果发布会。组织开展以电商直播、线下主题美陈、线上营销专区、企业代播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推广主题活动,结合“中国品牌日”“质量月”“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一批优秀工业企业和品牌,讲好荣昌品牌故事,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国际品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品牌在全市、全国的影响力、竞争力。

(八)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推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合作体系,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推动制造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加强与中心城区、成都及周边区县产业发展协作,更好推动东部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打造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发挥“桥头堡”“主战场”作用,围绕汽车、电子两大主导产业,立足共同优势领域,与四川自贡、泸州、内江、宜宾,重庆江津、永川、綦江、大足、铜梁等地建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共同打造成渝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深化“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借助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泸内荣永”科技联合攻关和联合转化的新机制,推动四地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设立“泸内荣永”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共同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落地建设。推行“联合工业项目”等模式,将城市之间、机构之间、企业之间分散的创新资源汇集起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共同体。

助推“一区两群”制造业协同发展。认真落实“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好、承接好重庆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发展汽摩、笔电、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平台提质升级,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与丰都产业对口协同发展,加强企业互动,鼓励区内食品、医药、装备企业到丰都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实现产业互补、共赢发展。

专栏8区域产业合作重大事项

荣昌-泸州。探索制定互惠互促产业扶持政策,利用泸州、荣昌国家高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PCB印制电路板制造、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等方面的产业基础,深化无水港和异地候机楼运行合作,共建荣昌泸州临空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泸州综合保税区(荣昌园),新建川南渝西综合物流中心,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充分利用泸州白酒产业的发展优势,推动荣昌高新区陶瓷包装产业协同发展。

荣昌-永川。依托永川高新区装备制造优势和荣昌高新区智能制造基础,协同创建西部地区最大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依托永川高新区长城汽车、庆铃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与荣昌高新区汽车关键零配件产业形成产业链协作。依托永川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配套发展荣昌面向航空、军工、精密机床等的特种陶瓷零部件产业。

荣昌-资阳。依托国家经开区、国家高新区等平台,加快电子信息、装备造、食品医药等高品质消费品产业集聚,联合打造荣昌资阳食品产业合作示范园。

荣昌-自贡。有序推进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自贡运营中心建设,立足沿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经验,共同争取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央资金,共建荣昌自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飞地园区,联手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统筹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安排。健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和政策协同,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强化分析研判和督促落实,增强规划的执行效力。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明确主要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的责任主体,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完善工业高质量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狠抓绩效管理,确保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二)强化招商引资。

制定实施正向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招商中介机构等作用,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落实招商专班,实现定向承接、集群引进。以补链条、强龙头、聚集群为方向,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制定产业链招商地图和目标企业目录,精准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和配套企业,对引进龙头骨干企业设立的总部、区域中心及其他特别重大企业,给予“一事一议”综合扶持政策。围绕目标企业落地,在项目代办报审服务、基础设施交通配套、生产办公用房建设、技术管理团队住房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提供“拎包入驻”式优质服务。

(三)加大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现行政策,让更多入园企业享受国家政策红利。聚焦重点产业、产业链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做好区级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人才等专项协同,集中力量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发展。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国家基金、市级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探索设立区级产业发展引导投资类基金,支持制造业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四)优化要素配置。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集约节约、分类保障的原则,加强工业发展基础要素保障,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保障产业用地供给,逐步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用、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租让方式供地,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行产业用地准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倒逼和激励机制,推动存量低效用地“腾笼换鸟”。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持高用水园区建设智慧节水管理平台,鼓励工业园区加强对非常规水源的利用,促进末端废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工业用能保障,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优化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通道,积极争取水电使用指标,支持更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电力、天然气“量价联动”机制,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对能效“领跑者”、绿色工厂等企业在用能成本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五)深化营商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响“荣易办”服务品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坚持对新业态、新模式按包容审慎的原则进行监管。巩固拓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更好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扎实开展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为规范等制度执行和监督,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深化区领导联系企业、百名干部进企业、双促双评活动,完善政企沟通互动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推行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做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

(六)加强人才支撑。

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的发展理念,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棠城英才”“棠城工匠”品牌提升、行业领军人才引进、产业人才攻坚三大行动,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智工作站、荣昌工业智库建设,对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和核心骨干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十百千万”生猪产业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建设荣昌猪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引进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加强对我区适龄务工人员的统筹力度,做好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鼓励高新区企业与职教中心、电子科大、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通过共建研究院、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

(七)强化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发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事、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狠抓源头预防管控,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实现高危环节机器换人作业,大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附件:1关于本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简要说明

2产业图谱

3镇街零星用地情况统计表(部分统计)


附件1


关于本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简要说明


一、总则

(一)项目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和《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意见》(渝水资〔20218号),对荣昌区工业十四五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

(二)论证目的和任务。

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宏观层面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促进城市布局、规模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生态文明及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协调荣昌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为重点,论证重庆市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水资源条件及其保障能力。

根据规划水资源论证项目特点和论证区域水资源状况,分析水资源条件对规划的保障能力和约束因素,论证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论证规划有关内容与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相关水资源规划的协调性,预测规划实施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和优化的意见,明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

(三)论证范围及水平年。

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355802017),水资源论证分析范围应以建设项目取水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区域为基准,综合考虑项目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取退水影响范围,并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结合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要求,确定论证范围为荣昌区(1077km2),重点分析范围为荣昌高新区及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涉及的荣昌区水资源五级区。

依据现有资料条件,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二、水资源条件分析

(一)水资源状况。

本项目分析范围为荣昌区,规划采用全国统一的水资源二级分区、三级分区和四级分区。《荣昌区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与《重庆市水功能区划报告》水资源分区,以河流水系为主要依据,并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及规划工作便利,结合荣昌区行政区域、当地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工作需求,荣昌区划分为2个五级水资源分区,分别为:濑溪河浅中丘坪坝区、清流河浅丘亚平坝区。

荣昌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6915亿,多年平均产水系数为0.41,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为43.48m³/km2

(二)所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红线控制性指标情况。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1395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2020年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152号)、《荣昌区“十四五”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文件要求,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20100m3

(三)所在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潜力分析。

1开发利用。

根据《荣昌区水利综合年报》,荣昌区现有各类水利工程共82145处,蓄引提水能力23169.12m3,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工程94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2895m3;小(1)型水库25座,总库容7635.18m3,小(2)型水库67座,总库容2218.36m3,设计供水能力共5721.75m3。山坪塘4518口,窖池共736口,设计供水能力共1659.70m3

2节水潜力。

荣昌区大部均属于濑溪河流域,该区域涵盖着农业灌溉、城乡生活、生产等多部的用水,需加大节水工作力度,促进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潜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农业节水潜力:采取工程措施主要是降低输水损失、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农田水分生产率,提高作物根系土层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无效蒸腾蒸发量。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节水灌溉政策法规、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工业节水潜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工艺设备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管网漏损率,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3)城乡生活节水潜力:通过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强化城镇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城镇再生水及雨水;加强服务业节水;加强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节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和单位,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事业单位和小区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生活节水水平;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普及计量设备,推行村镇集中供水,合理利用多种水源等,逐步提高农村生活节水水平。

(四)规划专项现状用水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

1现状用水分析。

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荣昌区2020年总用水量为12716m3,其中:生活用水量3272m3,第二产业用水量1438m3,农业用水量6956m3,生态环境用水量358m3,城镇公共用水量693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25.73%11.31%54.70%2.82%5.45%

2主要存在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工程性缺水仍较为突出;(2)区域内部分用水户节水意识差、存在一定的水资源浪费现象;(3)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较为短缺;(4)局部河段仍存在水污染问题。

三、需水合理性分析

(一)用水效率指标分析。

现状年中小企业集聚园区还未建设,主要为零散分散企业分布场镇。现状年用水效率指标分析主要分析荣昌高新区。现状荣昌高新区年用水量为551.51m3,经计算,园区用水指标为32.35m3/km2·a),园区正常情况主要用水分别为办公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但考虑到现状荣昌高新区尚未完全建设,因此现状用水指标偏小于《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SL3672006)中指标基本合理。

(二)需水预测。

根据《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整体评价报告》:至规划期末2025年,荣昌高新区工业用水量为1027.08m3

考虑2025年新增多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考虑现状年荣昌区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平较高,规划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按现状年万元工业增加值4.06m3/万元计算,根据工业产值预测,吴家镇2025年工业增加值约11亿元,工业用水量约为44.66m3;盘龙镇2025年工业增加值约39亿元,工业用水量约为158.34m3;仁义镇2025年工业增加值约14亿元,工业用水量约为56.84m3;双河街道2025年工业增加值约54亿元,工业用水量约为219.24m3;双河街道2025年工业增加值约28亿元,工业用水量约为113.68m3。规划年多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工业用水量592.76m3

(三)需水合理性分析。

根据需水预测成果,荣昌高新区及中小企业集聚园区2025年工业需水量为1619.84m3,较现状年工业用水量1170m3仅增长429.84m3。符合《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中规划年工业用水指标要求,满足红线用水需求。

(四)规划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确定。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九龙坡区等8个区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渝府办〔20181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2020年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152号)对荣昌区用水总量制定了考核目标。荣昌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0100m3以内;到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557m3以内。根据《重庆市荣昌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确定2025年荣昌区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2.38亿m3内,满足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

四、节水分析

(一)用水水平。

2020年荣昌区全区用水量12716m3,人均综合用水量190m3,万元GDP用水量18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06m3,农田灌溉用水量亩均365m3,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34L,除农田灌溉用水量亩均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指标,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由于现状工业园区及中小聚集区尚未完成建设,总体用水水平可满足相关指标要求。

(二)节水潜力。

1工业节水潜力分析。

现状条件下,单位工业用地用水定额为30m3/hm2·d),符合《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工业用地单位面积壅水指标为30~150m3/hm2·d)的指标要求,园区单位面积用水指标为32.35m3/km2·a),亦小于《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SL3672006)中指标。

2生活节水潜力。

考虑到强化节水要求,规划水平年管网漏损率≤10%,从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的角度,规划区有一定的节水空间。

五、区域退水方案分析

(一)退水总量及主要污染物类别情况。

1荣昌国家高新区组团。

根据《重庆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整体评价报告》预测,2025年荣昌区高新区总用水量1850.27,其中生活用水量355.44,工业用水量1027.08,生态环境用水量187.062025年园区总排水量823.77,其中生活排水量291.46,工业排水量462.19。园区综合排水率44.5%。涉及3个污水处理厂接纳的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废水中常规污染因子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

2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各个中小聚集区沿场镇周边分布,暂考虑区内排水均接入现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废水中常规污染因子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

(二)退水处理思路。

1.荣昌国家高新区组团。

板桥组团由板桥工业园区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顺向排入池水河,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m3/d,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提升至一级A标准;广富组团污水由广富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濑溪河,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5m3/d。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标准。荣隆组团污水由荣隆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嘴河与濑溪河汇合口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近期7500m3/d,远期1.5m3/d,废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放。

企业废水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有行业标准的自行处理达行业排放标准、无行业标准的自行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方可进入污水处理厂。工业组团的出水水质在除板桥工业园区片区污水处理厂都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远期板桥工业园区片区污水处理厂将由现状一级B标准提标至一级A标,在正常排放下对池水河、河嘴河与濑溪河水质影响较小。

2.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吴家镇工业污水由重庆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处理后排入大清流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处理规模3000m3/d;盘龙镇工业污水由荣昌区盘龙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于三合村4社排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处理规模3750m3/d;河包镇工业污水由荣昌区河包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于经堂村3社排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处理规模1800m3/d;仁义镇工业污水由荣昌区仁义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于鸭子凼水库泄洪道附近排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处理规模1300m3/d;双河街道工业污水由荣昌区双河街道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于白玉社区5组排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处理规模4000m3/d

六、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一)对水资源影响。

1取水影响。

1)荣昌国家高新区组团。

板桥、广富组团用水主要由北门水厂、黄金坡水厂供应,北门水厂水源主要为高升桥水库,玉滩水库作为补充水,可以满足北门水厂工程的取用水,供水保证率为100%,黄金坡水厂优先取用玉滩水库水,不足水量由沙堡泵站提水补充,可以满足黄金坡水厂取用水。荣隆组团主要由重庆市荣昌区安棠实业有限公司供水水厂,供水水源为麻雀岩水库,由于麻雀岩水库供水量大,存在供水不足。当出现缺水状况时,2016抗旱规划(引调提水)项目—荣昌区荣隆镇抗旱应急水源配套工程优先引水至麻雀岩水库。

规划年各供水水厂供水范围均已包括工业组团用水,在水厂规模确定、需水预测阶段,均考虑了工业组团用水需求,在此前提下,荣昌高新区的用水,基本不会占用其他供水区的供水指标。供水水源水量较为充足,水质较好,取水对下游用水户几乎不造成影响。

2)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5个中小企业集聚园区除吴家镇的重庆市荣昌区清源供水有限公司供水厂为河道取水外,均为水库取水。各供水厂现状供水量均小于水厂设计规模,工业用水基本不会占用其他供水区的供水指标。供水水源水量较为充足,水质较好,取水对下游用水户几乎不造成影响。

2退水影响。

1)荣昌国家高新区组团。

板桥组团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放,后提升至一级A标准。广富组团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前,由各企业自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荣隆组团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根据《荣昌区水功能区划》(2011年版):板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排入池水河,排污口下游无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取水口,无其他用途的第三方权益者。广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排入濑溪河,荣隆片区污水由荣隆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嘴河与濑溪河汇合口处,下游分布安富镇华江水厂取水口、清江镇清江水厂取水口,在正常排放下,项目排污口设置不会影响第三方权益。

2)中小企业集聚园区。

各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污水处理厂都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在正常排放下对受水河道水质影响较小。根据《荣昌区水功能区划》(2011年版),在正常排放下,项目排污口设置不会影响第三方权益。

(二)对水生态影响。

1水生生物。

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所在区域其他原有受纳水域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污染物的有效削减,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群将相应发生变化,沿岸浅水区底栖动物多样性和数量将有所增加,有利于水生生物和水产品质量的提高。整体上看,由于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和达标排放,对水生生态总影响表现为正效应。

2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生活污水中的磷、氮等污染物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区域内河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水流速度较低,且污水处理厂尾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加上泥沙沉积,有利于水体内藻类植物及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将造成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影响生态平衡,造成水生生态结构的失调。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脱氮除磷工艺,尽量提高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率,避免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合理处置后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为正效应影响。

3对第三者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规划年工业供水量较现状年增长较小,各供水水厂供水范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基本不会占用其他供水区的供水指标。各污水处理厂正常排污情况下,项目排污口设置不会影响第三方权益。

七、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对策措施

(一)节约用水措施。

1要以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为红线,走节约用水的路子,严格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和取水许可制度,确保企业合理用水需求。

2要查清企业用水现状,通过取水计量监控等手段建立企业取用水台账。及时清理空占取水指标的用水户,及时收储企业节水、改造、停产、限产等产生的富余水指标,通过集中收储优化配置水资源,盘活水资源。

3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应把新型、节水型、低能耗作为企业入驻的基本条件,严禁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要求入驻企业将节水措施贯穿始终,做好废污水回收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优质优用,一水多用。加强水务管理和计量监督,建立用水考核制度和管理目标。加强输水管道维修检修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损失。工业企业严格按照耗水指标用水,控制需水量。

4对项目用水进行价格调节,使用水量与水价成正比上升,使用户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改进生产工艺,主动节水。

5要加大中水等非常规水源的配置力度,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再生水供水管网配套,尽量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提高园区水的循环利用效率。

(二)水资源管理保护措施。

1严格管理排污。园区水务管理部门应明确专人负责区内的排污管理工作,要求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区内各企业安装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对其水量、水质进行实时监控。

2供水管网水资源保护措施。园区内取水及排水均采用管道输送,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输水损失,必须进行管网维护。为了维持管网的正常运行,提高利用率,保证安全供水,防止管网渗漏,必须做好日常的管网养护管理工作,应建立技术档案、检漏和修漏、水管清垢和防腐蚀、管网事故及时抢修。一般要每半年进行一次管网的全面检查。

八、结论

综上,《重庆市荣昌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现状年及规划年满足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用水指标基本合理,总体用水水平可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区域退水方案基本合理,规划实施后对水环境、水生态影响较小。

附件2

产业图谱

附件2-1 食品产业图谱

附件2-2 陶瓷产业图谱

附件2-3 服装产业图谱

附件2-4 眼镜产业图谱

后勤保障组:做好采样物资管理与发放,采样点的生活保障,所需资金保障及监督。



附件2-5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全景图谱

附件2-6 生物医药产业图谱

附件2-7 智能装备产业图谱

附件3

镇街零星用地情况统计表(部分统计)

序号

名称

所属镇街

土地性质

占地

面积(亩)

建筑物面积(㎡)

备注

1

重庆永伟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23

6000


2

重庆市金佛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34

23000


3

重庆科慧隆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22

3000


4

重庆市荣昌区荣信建材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69

5000


5

重庆市荣昌区许家沟建材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120

5000


6

重庆市双赞建材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100

5000


7

重庆昊王粮油有限责任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20

3000


8

重庆烛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120

30000


9

重庆市益优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18

2000


10

八井矿区用地

双河街道

工矿用地

366.72



11

九井

双河街道

工矿用地

145.39



12

十井

双河街道

工矿用地

312.14



13

重庆华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5.6

800


14

重庆创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

4000


15

重庆国坛陶业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0

20000


16

重庆富艺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7

4000


17

重庆比信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2

1200


18

重庆市恒荣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2

5000


19

重庆宇森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2

8000


20

重庆名檀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0

27000


21

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工业用地

13

6000


22

重庆瑞力比燃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35

13847


23

重庆奥福精细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22

41815


24

重庆安都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0

24000


25

重庆旭升玻璃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8.7

2507


26

重庆市恒合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0

7000


27

重庆家喜实业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0

15000


28

重庆市永恒玻陶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工业用地

78.56

31423.68


29

重庆市安北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4.5

3200


30

重庆市荣昌区渝顺陶瓷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24

20000


31

重庆丰疆酒业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

5000


32

重庆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9

1300


33

重庆转念纺织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10

3000


34

重庆怡源水务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7

4000


35

重庆安杰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

1510


36

重庆市嘉信水泥制品厂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7.2

4000


37

重庆市隆盛建材厂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40

12000


38

重庆安都酒业有限公司

安富街道

集体用地

65

20000


39

重庆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

昌元街道

工业用地

150

20000


40

重庆市荣昌区新润商贸有限公司

峰高街道

工业用地

13

4000


41

桃峰食品有限公司

峰高街道

工业用地

2.4

1200


42

重庆粮食集团荣昌区粮食有限责任公司

峰高街道

工业用地


174685


43

重庆昌和气体有限责任公司

峰高街道

工业用地

2.2

1100


44

重庆市荣昌区荣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3

1500


45

重庆市荣昌区鑫垚建材厂(普通合伙)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5

1000


46

重庆市富吉公路运输集团得隆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9

3000


47

重庆市荣昌区高瓷陶器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

600


48

重庆润其贸易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7

900


49

重庆宏伟建材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9

13299


50

重庆市荣昌区金益铸业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2

1000


51

荣昌区桂花陶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10

5000


52

重庆荣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5

2900


53

重庆永荣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115

21400


54

重庆蓝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6



55

重庆市荣昌区响当当建材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3.6

230


56

重庆市荣昌区鑫荣机械制造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

1460


57

重庆神康酒业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5

1168


58

重庆鑫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300


59

重庆庆荣酒业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

1200


60

重庆五兴建材加工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1

4130


61

重庆市荣昌区吴启彪豆制品加工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5

2000


62

重庆渝达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5

2000


63

重庆市荣昌区德辉机械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0.5

300


64

重庆市聚华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4.5

3000


65

重庆市荣昌区石峰石材加工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3

300


66

重庆市荣昌区德达建筑材料厂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2

2000


67

重庆市川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10

1200


68

重庆天马泡沫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69

德力玻璃(重庆)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123

82000


70

重庆能投物流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319.22

33143.48


71

重庆能投物流有限公司

昌州街道

工业用地

198.24

22988.2


72

重庆能投物流有限公司

双河街道

工业用地

173.4

1300


73

重庆能投物流有限公司

昌元街道

工业用地

77.88

1005


74

重庆欣业食品有限公司

古昌镇

租用农村集体土地

18



75

重庆天嘴食品有限公司

古昌镇

租用农村集体土地

10



76

重庆市荣昌区宏旺粉丝厂

古昌镇

租用农村集体土地

15



77

重庆鑫宝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广顺街道

工业用地

147

30457


78

重庆市黄海食品有限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22

4500


79

重庆市良达食品有限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9

2500


80

重庆古樽酒业有限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8

1000


81

重庆济沧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5

1500


82

重庆市精豆粮油股份有限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18

5000


83

重庆市三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22

4000


84

重庆仅依维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6

2000


85

重庆市荣昌区黄檀食品有限公司

河包镇

工业用地

1

500


86

重庆市宏硕木业有限公司

远觉镇

一般农用地

4

2000


87

重庆市荣昌区巨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38.9

6000


88

重庆市荣昌区巨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重庆川鲜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5.8

2087.94


89

重庆谚语食品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8.9

2000


90

重庆润丰园食品有限公司(原重庆市荣昌区合心食品厂)

盘龙镇

工业用地

4.529

2500


91

重庆鸿全兴业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原重庆市荣昌区粤兴不锈钢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6.9

18000


92

重庆鸿全兴业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45

13000


93

重庆欧雅涂料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3.8

1200


94

重庆市远康纺织品有限公司(原重庆市荣康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2.1

2000


95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花生厂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98

1000


96

重庆顺豪家具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3.473

1150


97

重庆集宝食品有限公司(原荣昌县黄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4.183

2645.04


98

重庆市品尊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盘龙镇

教育慈卫用地

13

10000


99

重庆金泽食品有限公司(原重庆市荣昌区绵夏麻纺织有限公司)

盘龙镇


5.76

2000


100

重庆溢彩轩食品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5

3300


101

重庆乾源食品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8

14362


102

重庆市荣昌区双龙夏布织染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6

2000


103

重庆市鸿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40

13000


104

重庆市荣昌区鑫浩麻纺织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5

2000


105

盘龙中小企业集聚区内210亩土地,已征地,闲置多年,现土地属宏烨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210



106

重庆晟之源食品有限公司

盘龙镇

工业用地

13



107

重庆市荣昌区祖光建材有限公司

清江镇

工业用地

10

500


108

重庆市荣昌区方俊混凝土有限公司

清江镇

工业用地

20

600


109

重庆市荣昌区盛德坊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清江镇

工业用地

16

500


110

铂兰服饰

清江镇

工业用地

8

550


111

映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清江镇

工业用地

5

400


112

重庆向往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流镇

工业用地

97

51377


113

重庆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清流镇

工业用地

38



114

重庆华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清流镇

工业用地

15

11840


115

重庆渝荣玻璃有限公司

清流镇

工业用地

60

37113


116

重庆市天岗玉叶茶业有限公司

清升镇

农业用地

5

1000


117

凤鑫木业

清升镇

农业用地

15

200


118

重庆市荣清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清升镇

农业用地

13

8880


119

重庆市帮素铸业有限公司

清升镇

工业用地

10

4000


120

三联建材

清升镇

工业用地

54



121

三层岩建材

清升镇

工业用地

62



122

闲置煤业用地

清升镇

工业

127



123

重庆市玖来食品有限公司

仁义镇

工业用地

50

10000


124

重庆市荣昌区宏昌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仁义镇

工业用地

11

4000


125

重庆市豪洁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仁义镇

工业用地

13

5000


126

重庆荣岳玻璃有限公司

仁义镇

工业用地

20

10000


127

重庆华式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仁义镇

教育用地

10

5000


128

重庆现在饮品有限公司

荣隆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7

2100


129

荣昌区荣隆镇成友建材加工厂

荣隆镇

工矿工地

15

300


130

重庆市荣昌区龙昊打火机厂

荣隆镇

建设用地

5

2000


131

重庆市荣昌区艺海藤椅厂

荣隆镇

建设用地

1

1500


132

重庆市荣昌区腾杨建材有限公司

荣隆镇

一般农用地

20

3000


133

重庆市荣昌区宏发茶业有限公司

荣隆镇

建设用地

5

2000


134

重庆市荣昌区兴荣茶叶有限公司

荣隆镇

建设用地

5

2000


135

重庆融信打火机有限责任公司

荣隆镇

未利用地

10

2000


136

重庆市荣昌区泓润建材有限公司

荣隆镇

建设用地

10

5000


137

重庆兆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荣隆镇

工矿用地

12

6000


138

重庆汐月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荣隆镇

工业用地

3

400


139

重庆市荣昌区荣隆扬辉建材有限公司

荣隆镇

一般农用地

3

500


140

重庆市艾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荣隆镇

建设用地

10

1000


141

重庆渝香味食品有限公司

荣隆镇

一般农用地

6

1500


142

重庆市荣昌区群建阀门有限责任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60

30000


143

重庆市荣昌区大通阀门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30

1700


144

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管道配件加工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5

7000


145

重庆市荣昌区海棠阀门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6

4000


146

重庆市荣昌区建新阀门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3

13000


147

重庆市荣昌区代兴阀门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5

8000


148

重庆市荣昌区正中阀门有限责任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0

11000


149

重庆市荣昌区川龙阀门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5

2500


150

重庆市荣昌区强力阀门配件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5

2000


151

重庆市荣昌区吴家塑料制品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

400


152

重庆市荣昌区创新粉末冶金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5

2500


153

重庆市荣昌区吉渝橡胶制品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6

2000


154

重庆市荣昌区贞华粮油加工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6

3300


155

重庆市荣昌区荣之娇家具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8

5000


156

重庆市荣昌区斗园建材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7

4000


157

重庆天一瓦业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0

4000


158

重庆市荣昌区万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7

11000


159

重庆市荣昌区何勇家俬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7

3000


160

重庆市荣昌区永杰家私有限责任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7

4000


161

重庆市荣昌区双燕屠宰场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8

1800


162

重庆市荣昌区镁环建材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

500


163

重庆市荣昌区康福来酒厂吴家分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

1200


164

重庆市荣昌区瑞丰钢结构加工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5

900


165

大正水暖卫浴配件加工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6

3500


166

重庆市荣昌区高松建材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0

4500


167

重庆市荣昌区友平水泥管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8

1000


168

重庆市荣昌区强巴食品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5

5000


169

荣昌县凯丰管道配件加工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

600


170

重庆市天一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12

4000


171

重庆市昶宏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吴家镇

工业用地

2

1200


172

重庆市荣昌区启成机械厂

吴家镇

工业用地

9

4500


173

重庆直升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7

3500


174

重庆市泉优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2.44

500


175

重庆力培食品厂

直升镇

工业用地

2.5

1100


176

重庆忠欣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7.5

3300


177

丰歌畜牧养殖设备(重庆)有限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3

900


178

重庆市荣昌区直升联发酒业有限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2

800


179

重庆市中轩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直升镇

工业用地

2

300


合计



5306.8

1268373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