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1-00408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发〔2021〕10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林业、水利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成文日期 ]
  • 2021-05-07
  • [ 发布日期 ]
  • 2021-06-03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06-03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区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202157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5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6

第一节 发展基础 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9

第三节 总体思路 11

第二章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17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7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18

第三节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19

第三章 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突显优势特色产业 20

第一节 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20

第二节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23

第三节 加快建设畜牧科技城 29

第四节 分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5

第五节 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38

第六节 建设川渝农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40

第七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42

第八节 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44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改善农村发展建设面貌 47

第一节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48

第二节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48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50

第四节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53

第五节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56

第六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58

第五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60

第一节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 61

第二节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 62

第三节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治理 64

第四节 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65

第六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8

第一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8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0

第三节 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71

第四节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72

第五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4

第六节 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76

第七节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77

第七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乡村治理示范区 78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78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79

第三节 提升镇村为农服务能力 81

第四节 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82

第五节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83

第八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环境影响评价 85

第一节 水资源分析 85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 87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89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91

第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92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92

第二节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93

第五节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93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95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95


附表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 97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科学谋划全区农业农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四化”同步短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特编制《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根据《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十四五”时期全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

  1.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荣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要紧紧围绕进入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找准全区“三农”功能定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将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作为全区全局工作两个基本面,把乡村振兴作为荣昌发展的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荣昌发展的最高境界,战疫、战贫、战灾取得积极成效,推动全区“三农”发展整体提升。先后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等十余个国家级平台和殊荣。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880628443人,12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高质量完成脱贫普查,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有能力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扶持。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乡村振兴五大工程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有序开展。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4%以上稳定增长,近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农”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高素质农民累计增加到5000。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占比达到1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4.6%,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通客车率实现三个100%,农村人行便道基本实现“户户通、院院连”,“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工程被评为“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文化持续繁荣,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荣昌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达到20034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

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突出抓好优质粮油、生猪、荣昌血橙、粉条、白鹅、笋竹等特色产业,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稳定,粮食生产稳定在66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8.5万吨以上,“米袋子”供给充足、总体稳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5万余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03%。“荣昌猪”获批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形成集生物育种、标准化养殖、肉制品加工、饲料兽药、生猪电子交易、生猪大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306.42亿元,居全市第二。河包镇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荣昌获批全市首个血橙出口基地,远销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等国家和地区,盘龙镇长岭社区、吴家镇双流村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清流镇马草村、铜鼓镇刘骥村等20个村获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区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累计达到13个。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并代表重庆接受第三方评估。全面消除“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纳入中央党校教学案例。纳入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并顺利启动、有序开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三农”“压舱石”和“战略后院”地位将更加凸显。

全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有诸多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从政策环境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资,为农业农村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带来加速发展政策机遇。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荣昌“桥头堡”地位,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畜牧科技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交通运输路网进一步发展,实现与“渝新欧”大通道的全面对接,为扩大我区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市场消费看,国家推动国内市场发展,为荣昌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供良好环境,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需求更加迫切,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农业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内生动力。从自身条件看,我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拥有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十余个国家级平台,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市前列,这为我区抢占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荣昌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将在城乡融合发展各项改革中先行先试,获得更多发展政策红利,更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还面临一些挑战、存在诸多短板。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城乡互联互通的高效交通体系还未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差距依然较大,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农业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荣昌农业产业类别多、体量小、特色不显,亮点不多,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够,设施农业占比较少,产业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短板较为突出,阻碍了农业价值链的提升。农村环境改善任务仍然艰巨。农村环境设施底子薄,农村面源污染整治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还不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普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数量偏少,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缺口仍较大。乡村文化氛围不浓。镇(街)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文体基础设施较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行为规范、价值尺度有待提升,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必须清醒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区农业农村所处发展阶段,把握发展新机遇,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到规划先行、统筹保障。发挥广大农村基层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立足资源稟赋,引导差异化构建全区乡村特色风貌和产业分区。

——农民主体、多元参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助推作用,加强各种要素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为引领,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三、目标任务

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做实粮油基础产业,做强生猪主导产业,做大荣昌血橙、河包粉条、夏布、笋竹优势产业,做优白鹅、肉兔、茶叶等特色产业,突出产业融合,突出美丽宜居,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建设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和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三件大事”,努力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川渝农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到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构建,粮食产量稳定在29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实现30000元,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建设更美丽更宜居,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入新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市前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货足价稳,生猪出栏量达120万头,成为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480亿元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突破1400万人次。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2%,国家生猪大数据平台全面建成,农业信息化水平全市领先。

——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6%90%,巴渝美丽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有效提升,农民增收空间有效拓宽,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991,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深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已显现。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农药减量2%以上,基本建成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文明乡风明显提升,农村社会和谐安定,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分类

序号

相关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64.26

80

预期性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97.67

127

预期性

3

乡村旅游接待量

万人次

701

1400

预期性

4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8.91

29

约束性

5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8

5.8

预期性

6

仔猪供应能力

万头

10

60

预期性

7

生猪出栏量

万头

44.47

120

预期性

8

农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306.42

>480

预期性

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6.03

62

预期性

农业高质高效

10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4

100

预期性

11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

%

65.63

>70

预期性

12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5.79

7.20

预期性

13

土地综合生产率

/

7300

9090

预期性

14

农业品牌数量

91

110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4.6

40.6

预期性

16

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

88

90

预期性

17

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占比

%

17

50

预期性

18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3.58

>96

预期性

19

集体经济强村比重

%

5

80

预期性

20

森林覆盖率

%

37.1

38

预期性

21

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

%

99

100

预期性

2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5.08

88

预期性

23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

万人

0.283

0.285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4

高素质农民数量

万人

0.5

0.9

预期性

2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34

30000

预期性

26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38.2

36

预期性

27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8

79.3

预期性

28

城乡居民收入比

2.02

1.99

预期性

29

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4

12

预期性

3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9.56

67.06

预期性

31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5

预期性

32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47

>95

预期性


第二章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

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和脱贫村发展能力,完善有效衔接政策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被侵占。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业链条,抓好产销衔接,强化利益联结。

增强脱贫人口和脱贫村发展能力。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继续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保持重点投入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加大对脱贫村产业扶持力度,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每个村有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主导产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困难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技能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切实提高脱贫人口创业、就业和稳定增收致富的能力。

完善有效衔接政策举措。探索构建防范脱贫有措施、收入增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低保保障水平。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制定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深化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提出将脱贫攻坚特惠性、阶段性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普惠性、长期性政策的内容和条件,将各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向乡村振兴工作。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依托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健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和精准识别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因病致贫返贫困难家庭生活状况。加强政府和社会帮扶,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机会及获得资源要素能力,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收入和生活条件。

专栏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帮扶五大工程

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指导,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

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通过扶贫车间建设等,帮助其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多渠道积极安置监测对象。鼓励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

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存在致贫返贫风险家庭,及时分类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其他帮扶。鼓励各地创新帮扶手段,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购买保险,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困。

第三节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科学把握我区乡村区域差异,尊重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发掘和总结典型经验。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广观胜镇银河村试点经验和做法,将12个市级脱贫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市、区级乡村振兴试验示范镇村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实施1-2项乡村振兴重大示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推进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等建设,将荣昌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建设水平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推动城郊融合类乡村加速发展,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第三章 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突显优势特色产业


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稳面积、稳产量、调结构、提单产、增效益”,走内涵式发展路径,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坚持农业园区化、智能化、机械化、生态化发展原则,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构建“一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各区域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

一核”: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核心区。以双河、昌州、广顺街道为重点,发展以生猪为主导的畜牧全产业链。集聚国内外畜牧科技创新和教育人才资源,进一步突出荣昌生猪“产学研用”主导优势,强力推进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建设,积极创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生猪电子交易和农牧数字经济为特点的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将国家畜牧科技城打造为畜牧创新之城、畜牧产业之城和畜牧人才之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中心。

三区”:

北部循环农业示范区,包括吴家、清流、铜鼓、观胜、盘龙、远觉等6个镇,充分利用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荣昌血橙、肉兔、绿色蔬菜等产业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推进种养循环模式,打造集参观、养殖于一体的高标准、花园式、样板式种养循环示范区。

中部绿色农业示范区,包括河包、仁义、古昌、荣隆、龙集等5个镇,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目标,以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等优势产业,全面发展优质粮油加工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整体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层次,形成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融合的中部绿色农业示范区。

南部都市农业示范区,包括昌元、昌州、安富、广顺、双河、清升、清江、直升、峰高、万灵等10个镇(街),立足于丰富的旅游及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生猪、笋竹、水禽、水产、优质粮油、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以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纳凉避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打造集经济、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和乡村旅游。

1 荣昌区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实粮油基础产业,做强生猪主导产业,做大荣昌血橙、河包粉条、夏布、笋竹优势产业,做优白鹅、肉兔、茶叶等特色产业,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粮油。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严守全区76.75万亩耕地总面积和65.2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拓展耕地补充途径,统筹实施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数量。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5万亩宜机化改造。聚焦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品种,建好管好34.0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峰高、仁义、河包、古昌、安富、荣隆、清江等镇(街)为重点打造30万亩“双高”(高标准农田、高效益产出)优质粮油基地,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开展粮油烘干、仓储、加工、“粮食银行”等社会化服务。确保到2025全区粮食生产稳定在66万亩、29万吨以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生猪。有效整合市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技资源,利用好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国家平台,按照“国际猪种本地化、本地猪种国际化”思路,推进荣昌猪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种猪、商品仔猪供应能力,加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智慧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建成全域生猪数字化监管体系,打造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和育种

2 粮油产业空间布局图

供种高地。按照“补链强链”的原则,构建以生猪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以生猪绿色饲料、中药制剂和兽用生物制剂为基础,以智慧生猪养殖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生猪加工制造产业格局。基于生猪科技资源优势,建成集现代畜牧科技交流培训、商贸流通、会议会展、休闲旅游、农畜产品检验检测、生猪电子交易、生猪金融服务、农牧大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畜牧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打造畜牧现代新兴产业服务高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能繁母猪保持在1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12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

3 生猪产业空间布局图

荣昌血橙。依托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清流、吴家、盘龙、观胜、铜鼓、仁义等镇为重点,按照“荣昌血橙为主、其它品种为辅、多业主、多基地、大产业”的思路扩大晚熟柑橘产业规模,建设标准化柑橘园、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和智慧果园示范基地,到2025年荣昌血橙种植规模发展到6万亩,辐射带动发展到10万亩。就近完善荣昌血橙加工生产布局,完善冷链物流配套体系,提高荣昌血橙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强与荣昌血橙相关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荣昌血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重庆市血橙出口示范基地为抓手,制定“荣昌血橙”地方生产标准和出口标准,整合川渝两地优质血橙资源联合出口,拓宽销售渠道,让川渝两地优质血橙卖得更好、卖得更远,打造川渝优质血橙出口示范带。到2025年,年出口量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河包粉条。以河包为重点,立足河包粉条产业优势,以二产带一产连三产,建设2万亩高淀粉红薯基地,促进粉条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使用本地原材料。加强河包粉条新产品研发,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制订“河包粉条”生产技术标准,建设西南地区粉条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申报“河包粉条”地理标志农产品、重庆市著名商标和生产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大做强“中国粉条之乡”,逐步在全国形成“北有龙口粉丝,南有河包粉条”的品牌效益。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组建河包粉条产业集团。支持粉条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批发窗口或专卖店,拓展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到2025年,粉条产业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夏布。以盘龙、龙集为重点,充分发挥荣昌夏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优势,加强品种保护,加快苎麻基地建设,联合四川隆昌市等周边区县大力发展夏布创意产业,提升夏布加工工艺,做大做强“中国夏布之乡”。按照市场化发展要求,以稳定传统夏布为重点,以现代纺织苎麻产品为突破,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精心打造夏布小镇,打造集夏布博览、研发、信息发布、展示展销、体验式旅游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名城。到2025年,培育夏布龙头企业10家、小微企业100户、传统手工家庭作坊3000家以上,建设夏布特色村5个,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夏布生产、展销基地,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

笋竹。以双河、峰高、古昌为重点,加快推进以麻竹为主、绿竹和雷竹为辅的笋竹基地建设,建立“猪沼竹”标准化、宜机化高产示范基地5万亩,做大做强“中国麻竹笋之乡”“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竹笋、竹材、竹炭、竹醋、竹纤维产品为重点,开发笋竹系列衍生产品,完善笋竹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标准化种植、竹制品加工、林下循环经济等发展模式。力争2025年,全区麻竹、雷竹种植基地稳定在10万亩左右,实现年产鲜竹笋5万吨,笋竹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

4 优势产业空间布局图

白鹅。以荣隆、昌元、清升、清江、双河为重点,加强荣昌白鹅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强化荣昌鹅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健全四川白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年出栏商品鹅200万只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鹅草(粮、菜、果)”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提档升级现有白鹅加工基地,加强荣昌卤鹅食品安全监管,制定荣昌白鹅养殖、加工等环节技术标准,建立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做大做强荣昌卤鹅品牌。到2025年,“荣昌卤鹅”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只,白鹅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肉兔。以观胜、河包、荣隆为重点,引进与培育肉兔养殖企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兔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到2025年建设标准化规模肉兔养殖场15家以上,肉兔年出栏量达到200万只,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肉兔1000万只。以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快布局肉兔繁育体系、肉兔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基础配套,完善肉兔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创建“观胜肉兔”地理标志农产品。

茶叶。以双河、清升、安富、广顺、荣隆等镇(街)为重点,开展茶叶品种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建设2-3个部市级标准化茶园。抓好荣昌早市名优绿茶生产区建设,与永川、江津、巴南、南川共建绿茶产业带。鼓励茶业龙头企业技改扩能,重点支持标准化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开发利用富硒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天岗玉叶”“渝珠香芽”“英久红茶”等一批特色茶叶品牌。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茶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清升古佛山、安富寨子山等产茶景区基础设施,引导茶农发展采茶、制茶等体验项目,实现农旅、茶旅融合。到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1万吨,培育1家市级红碎茶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

5 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图

第三节 加快建设畜牧科技城

按照“立足成渝,服务全国,引领世界”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畜牧科技城的独特优势,积极全面融入西部科学城战略,塑造校(院)地融合、产城融合、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形象,打造畜牧创新之城、畜牧产业之城和畜牧人才之城,将畜牧科技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响亮名片”。

建优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思路,立足“国家平台、生猪品牌、公益主体、产业创新、服务市场、造福三农”的目标定位,搭建生猪单品数据资源中心、安全中心、应用中心、运营中心及创新中心“五大中心”,形成“1+N区域中心架构”。建设“全国生猪产业数字信息港”,构建覆盖全国各区域、产业全链条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打造生猪数字“航母”,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提供决策参考,切实解决“猪周期”、生猪信息不对称、医学数据的收集预警与防控等难题。建设“畜牧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和“智慧畜禽(生猪)养殖示范区”,积极引进一批传感器及物联网等数字产业经济项目,实施生猪数字经济“双十培育计划”,打造生猪数字“一张网”。探索数据标准化、资讯化、产品化、资产化等应用,建设“全国生猪监管区块链签章认证中心”和“生猪数字金融应用中心”,打造生猪产业区块链技术溯源平台,实现生猪养殖从投入品到百姓餐桌全程监管,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保障食品安全。依托国家(重庆)生猪交易市场和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数据信息资源,开发生猪价格指数、以指数为标的物的价格指数保险、生猪期现联动、运输保险等产品,推进生猪产业链的数据信用金融服务,与央企合作开展普惠金融、普通险和定制险,建立起生猪全产业链上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生猪产业链及现代物流提供智慧气象服务。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川渝畜牧大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建立川渝生猪大数据智库及产业联盟。

做响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按照“站位全局、面向全国、服务全球”的总思路,采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以荣昌为中心(总部),在华北、西北、华东和华南的科研院校设立四个分中心,并在四川、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江西等生猪优势产区的龙头企业建立六个示范站,形成“1+4+6的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地域布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围绕畜禽深化动物科学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工业、畜牧兽医疫病防控、动物养殖环境与装备工程、畜牧智能数据开发与应用等五大领域的科研创新与应用研究,建设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试制中心和生猪产业大数据体系,力争到2025年突破育种、繁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关键技术,实现农牧全产业链创新,打造支撑国家畜牧科技城发展的硬核。

创建国家区域性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围绕“将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标,按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原则,以荣昌猪为重点,构筑生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汇聚重庆市畜科院、西南大学和重庆琪泰、双胞胎及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等政产学研资源,组建核心研发实验室和“育繁推”联合体,利用提纯复壮、杂交选育、基因重组等技术,加大新品系培育和新用途新产品研发,提升荣昌猪等地方猪种性能。通过打造国家区域性畜禽种业创新中心,抢占动物基因工程制高点,推动生猪种业产业化,提升华系种猪竞争力。

建设畜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依托荣昌高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向南拓展,规划建设荣昌渝西科技“智湖”,打造以畜牧科技人才、研发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深耕荣昌高新区的畜牧产业特色,充分利用荣昌区农牧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专项,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设立,健全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畜牧企业总部经济,实现产业链资源集聚,打造畜牧产业集聚高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先进技术或设立中心,组建国际通用水准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群,建设全国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面向全国承担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兽药比对分析测试、兽药暴露与残留检测等质量安全检测服务。

做大做强畜牧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高地。做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争取国家生猪抗体药物研发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双河九峰山科研基地,推进重庆中兽药评价中心、医用动物转化应用系统和全人源化抗体药物开发平台、实验用猪种子中心、内江分院、泸州分院等建设,做强“西南安全优质猪肉全产业链联盟”与“重庆市畜牧产业创新创业联盟”,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科研单位。做大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持西南大学在荣昌校区成立新学院、设立新学科、开办新专业,推进长江上游种质创新大科学装置、新农科人才培育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畜牧大数据学院和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培养“畜牧+大数据”复合型创新人才,形成博士、硕士和本科办学完备体系。办好农牧特色院校,加快推进重庆农牧科技学院等项目建设,支持荣昌职教中心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公共实训职教基地,支持企业联合院校新办产业学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搭建畜牧科技创新创业开放示范平台。搭建重牧硅谷、古思特、荣联科技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强资源开放共享与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集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创客协同互动的众创平台。继续办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等论坛展会,广泛开展市场推介、产销对接和经济合作,建设国际高端论坛会展平台。依托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市场,持续推动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发挥国家生猪市场在各省市区网点的作用,在全国建立多个分中心,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谋划布局国外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生猪产品交易数字平台。

培育畜牧全产业链科技人才队伍。联合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建设畜禽用抗菌肽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发酵中试基地、猪肠道微生物研究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重庆观测实验站、畜禽健康养殖工程与装备科研基地、养殖与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研发中心、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室、国家生猪养殖大数据智慧化示范中心等平台,培育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养殖环境与工程、培育生猪产业大数据等五大创新团队。

专栏2加快建设畜牧科技城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及研发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总部1个、建设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研发中心、生猪智慧养殖研发与示范中心、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监测中心、精准动物疫苗创制中心、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发中心等生猪产业链相关技术研发中心5个。新增建设用地45亩,建设各类设施21592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3596台(套)。

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主要建设“一体系、两系统、三平台”:即国家生猪单品数字资源体系;国家生猪大数据动态采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生猪大数据人才培养平台、生猪数字产业孵化平台和生猪产业创新平台。

中国农科院西部兽医研究所。建设西部兽医研究所大楼及购置仪器设备。购置生产、检验检测设备,完善道路、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国家生物安全用全人抗体动物重大基础设施。用地80亩,总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包括SPF级全人抗体猪生产储备基地、P3级动物实验室、抗体GMP生产车间及存储仓库、附属配套设施等;购置仪器设备1328台(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重牧硅谷”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科技服务产业园。完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结构,总建筑面积66080平方米,其中众创空间4080平方米、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办公和成果展示区域)9500平方米、科技产业园(科技人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企业产品展示销售门店42000平方米。

国家畜牧科技城畜牧科技产业园。占地2000亩,充分发挥双河街道九峰山科研基地集聚的特色生物育种、品种遗传改良、生物医药创制与中试、非粮饲料开发、健康养殖等科研试验示范与服务功能,引领科技创新机构和企业在其周边集中开展,使之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集实验动物生产、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基地。

渝西科技“智湖”建设项目。利用万福寺水库良好的水体生态体系,设立集企业孵化、科技研发、高端人才等于一体的创新中心、会议中心、人才中心、孵化中心和展示中心。

生猪智慧养殖知识数据库。建设生猪养殖数据收集平台,新建改造智慧养殖试验猪场多个,形成智慧畜禽养殖试验区,针对猪种、猪场规模、智能化程度等关键,围绕养殖、防疫建立科学模型,打造生猪智慧养殖数据库。

第四节 分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以抓工业办法抓农业园建设,发展一批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争取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1个,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级为基础的各级各类产业园竞相发展新格局。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畜禽种业,加强荣昌猪、白鹅、中华蜜蜂等主要优势畜禽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研发与利用、育种创新、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以昌州、双河、峰高、清升、广顺、直升等6个镇(街)为重点,建设以生猪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仁义、吴家、清流、远觉、河包等镇(街)畜禽产业发展。基于荣昌猪地方优良猪种优势,采取以“荣昌种猪、仔猪、实验猪”为主、商品育肥猪为辅的“3+1发展路径,推进国家区域性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国家级和市区级保种场及保护区建设,构建荣昌猪种业产业体系,促进荣昌猪种业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培育荣昌猪种业发展新动能,建设成渝经济圈核心区畜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四川白鹅国家级资源保护场、渝州白鹅产业创新中心、水禽良繁基地建设,开展四川白鹅优良地方血缘的品种(系)的研发,确保四川白鹅国家级品种资源的稳定和安全。加快推进中华蜜蜂保种场建设,利用高端种蜂培育技术,培育中华蜜蜂强群,提高蜜蜂疾病抵抗力和采蜜生产能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统筹布局种业及下游关联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到2025年,以荣昌猪为代表的华系种猪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年供种猪23万头、猪仔60万头的种业集群。

建设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吴家、清流、铜鼓、观胜、盘龙为重点,发展以荣昌血橙、肉兔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荣昌血橙、蔬菜、中药材、花椒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及肉兔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强化科技要素支撑,加强黄桷滩水库水资源保护,推动种养循环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加强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就近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生产布局,依托柑橘产业协会,用好市首批农产品(水果)出口示范基地,在产业园内建设年处理能力2万吨的标准化柑橘商品化处理中心,完善冷链物流配套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在吴家建立农畜产品物流园,鼓励果酒加工、血橙皮综合利用等精深加工企业入驻。以观胜肉兔科技园建设为契机,建设肉兔良种选育中心、良种繁育场、疫病防控中心、饲料加工厂、智慧化养殖场、肉兔产品加工基地,坚持生产和加工相结合,鼓励加工企业使用本地农产品,实行订单农业,完善肉兔产业链,融入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园区内荣昌血橙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辐射带动形成10万亩血橙产业带,肉兔年存栏量达到200万只,带动周边区域肉兔出栏达到1000万只,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设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以水稻、红薯为主导产业,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以河包粉条产业园为核心,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宜机化改造和大宗油料基地建设项目,辐射带动仁义、古昌、荣隆等三奇湖水库周边镇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及加工,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完成河包粉条原料及配料基地建设。深化与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河包粉条”产品研发中心,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引进粉条生产、粉条贸易、配料原料种植等项目落户园区,扩建河包粉条产业园,提升“河包粉条”品牌影响力。新建优质大米、油料等食品加工区。坚持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建设原则,大力推广“稻油”“薯油”“稻渔”轮作、协作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有基地、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有龙头、有科研、有加工、有市场的标准,加快推进“重庆(荣昌)国际优食谷”食品产业园、国家畜牧科技城畜牧科技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盘龙生姜、吴家蔬菜、铜鼓生态蛋鸡养殖等区级农业产业园建设。

第五节 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依托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以昌州、双河为重点,围绕“研发创新、补链成群”,加快推进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饲料、畜牧装备等农牧延伸产业,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打造要素高度集聚、技术水平先进、增值效益明显的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成为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要组成部分。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以上,居全市前列。

做优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引入2-3个国际国内知名猪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生猪屠宰、分割、加工、冷链、配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开发冷鲜肉、冰鲜肉等加工产品,延伸引进以生猪屠宰下游产品猪血、猪毛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提高猪肉加工综合效益,打造渝西地区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依托粮油、荣昌血橙、红薯、笋竹、茶叶等种植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粉条、特色果蔬及饮料等农产品加工。加快推进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立足食料、原料、饲料、肥料、燃料“五料”,推进果蔬残次品、畜禽皮毛骨血、粮油加工皮糠、饼粕等农副产物综合利用。

做强农牧延伸产业。加强同国外技术先进的畜牧机械制造公司进行合作与交流,联合开展畜牧机械设备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重点引进、配置饲料种植收获及加工、栏舍、自动投喂饲料、成套化饲料工厂设备、温控、环保等机械设备,推进畜牧机器设备自动化饲养、智能化环控、信息化管理、无害化排放,提高荣昌高新区畜牧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加快饲料兽药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饲料、中药制剂和兽用生物制剂,大力培育扶持宠物饲料、宠物保健品产业,不断丰富畜禽、水产、特种动物养殖用饲料兽药产品,构建门类齐全、品种多样、技术先进、产品丰富的兽药饲料生产格局。

6 农产品加工园空间布局图

第六节 建设川渝农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联合四川内江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共兴、平台共用、资源共享,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共建优质生猪产业带。依托我区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沿成渝高速、大内高速等布局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推行“核心猪场+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生猪标准化分段养殖方式,采用“物联网+智能装备”技术,推进楼宇集约化养猪新模式,加强生物育种、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共同打造全国生猪优势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的种猪供种高地。

共建优质柑橘产业带。依托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区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沿沱江流域(大清流河)布局以优质柑橘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加强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合作,推进晚熟柑橘新品种试种推广园、绿色高质量高效生产基地建设,培育果业知名品牌,整合优质血橙资源出口,打造国内先进智慧柑橘示范基地、川渝晚熟柑橘出口示范区。

共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沿毗邻隆昌市石燕桥镇、普润镇、石碾镇、界石镇区域及“双昌”大道、赖溪河沿线、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等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水源条件较好的镇(街),集中连片规划布局“稻鱼”“稻虾”“稻鳅”等稻田生态立体种养基地20万亩。其中沿“双昌”大道及赖溪河沿线布局10万亩,包括安富、广顺、昌元、昌州、清升、清江、双河、直升、峰高等镇(街);沿毗邻隆昌市普润镇、石碾镇、界石镇区域布局5万亩,包括龙集、荣隆、盘龙等镇;在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内布局5万亩,包括仁义、河包、古昌等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集成与示范,联合四川内江市建设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共推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中国西部鱼米之乡,为川渝两地提供优质稻渔产品。

推动农业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荣昌夏布、红碎茶、荣昌血橙等出口创汇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梳理、整合资源,针对性把资金、技术“请进来”,引导本地农业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农特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着力建机制、强招商、搭平台、拓市场,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到2025年,力争农产品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以上。

第七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支持在荣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发展,推动“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搭建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荣昌为平台深入开展“院院”“院地”合作,共同建设合作示范区、人才试验区。支持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与区域性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鼓励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新产品研发、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强化“重牧硅谷·星创天地”等国家级孵化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与内江等毗邻地区合作,建设成渝地区农牧高新技术一体化交易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间成果信息的互通共享,建立覆盖全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载体。推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提高科技推广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市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立“首席专家+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指导新模式。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输送选派科技特派员,实现镇(街)全覆盖。加快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业“土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果。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引导具备农技推广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打造生猪数字化、智能化的荣昌示范,开展智慧农业“四大行动”推广应用,实施荣昌血橙出口产业园智能化、“5G+农业”智能化等项目。全域开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屠宰等环节智慧化、智能化提档升级,建成荣昌生猪智慧养殖综合服务平台、生猪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培育10个生猪数字化企业。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县项目建设,建设水肥一体化种养循环范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并与“三进”、党建扶贫、宽带中国、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网络体系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丘陵地区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区。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广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机械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林业、牧业等领域拓展,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宜机化配套建设、经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经果园土壤绿肥机械化培肥、土壤机械化整地深松、水肥渣机械化抽排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应用植保无人机等节本增效新设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2%以上。

第八节 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到2025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400万。

优化乡村旅游格局。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构建“一带一轴”的乡村旅游格局。依托黄桷滩水库自然风光及周边荣昌血橙、肉兔、中药材等产业优势,以清流、观胜、吴家、铜鼓为重点,用好清流镇马草村、黄林桥桃花岛、银河药用植物园、铜鼓山红色景点等具有旅游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旅游+模式,打造田园式体验观光旅游带。以清升、安富、荣隆、清江、双河、河包、仁义、万灵为重点,依托茶叶、水果、笋竹、稻渔、粉条等特色产业和陶文化,打造安富“陶园”、清江“河岛”、荣隆“久宿”、河包“原乡”、双河“桃之夭夭”、仁义“百果园”等乡村特色旅游打卡点,提档升级清升古佛山景区、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布局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旅游业态和品牌赛事,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打造休闲体验乡村轴线。

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品质。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标准,建设交通标识标牌,完善旅游交通配套。紧扣非遗体验、运动健康、美食休闲特色,实施好万灵镇农旅融合、陶宝巷子、清流橘海、古佛山民宿、清江农耕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镇(街)开展乡村旅游节气活动,组织实施好农村赶集日。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农耕体验和农事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加大中小学校与农业产业基地对接,做响“棠城研学”品牌,打造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做强一批度假酒店、特色民宿,扶持发展一批特色美食街,结合地方特色产品深度开发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做长旅游产业链条,激活旅游消费。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等资源,采用“养老+乡村旅游”模式,开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充分利用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荣昌有耍事·周末乡村游”“旅游达人荣昌行”等宣传及体验活动。到2025年,力争建设特色旅游镇5个、特色旅游村26个,市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8个,培育乡村旅游业规模经营主体260家。

专栏3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工程

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推动茶与陶的有机结合,打造安富“陶园”,集农耕文化、采摘体验、休闲垂钓、制陶于一体,新改建道路长15公里,包括鸦屿山上山三级公路4公里,安富绕城路南线二级公路1公里,陶土资源开采矿区三级公路10公里。

荣昌区古佛山茶山茶旅文化基地建设项目。实施金龙湖沿线景观进行改造、慢行系统、康养中心、景区道路建设、索道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化茶园、博览园,开展采茶制茶体验、茶艺展示等,打造农旅茶旅融合示范点。

荣昌区仁义瑶山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实施15.9公里旅游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新建5500平方米的生态智慧停车场1个、二星级厕所2座、休闲草坪自驾车露营地1个、小型游客中心1座,对景区沿线约300户农户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吴家城乡融合发展文旅体验项目。建设150亩集科普、观光、游玩、垂钓、采摘、体验、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蔬菜科普观光园,配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2-3家,搞好一年一度的吴家脆莲白文化节,做大吴家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生态湿地体育公园30亩,打造万亩蔬菜园区景观大道,实施周边人居环境整治、双流村敖家祠堂修复建设等。

农旅+红色景点项目。打造荣隆玉久、铜鼓山英烈园。建铜鼓山革命展览文化长廊及附属设施1公里,打造英烈园;实施村史馆改造,建1处农家乐,完善花椒基地、水果基地采摘步道,打造农旅融合基地。

荣昌农耕研学游项目。在清江镇、昌州街道等镇(街)打造农耕体验和农事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增加场地设施、设备,建设可供研学的种植、养殖、动手操作示范点,完善河中岛民宿、农家乐建设,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乡村主题文化节打造。丰富提升清江尝新节、清流血橙节、河包粉条节、清升樱桃节等节庆活动内涵,完善停车场、旅游公厕、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推动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传承、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建设面貌


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上铆足劲、做足功,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力打造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

  1.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促进区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强化城区政务、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实施城镇提升能力建设,打造安富、清江、清升、吴家、盘龙等一批特色镇,把集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优化完善全域全要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农村地区“一张图”管理。完善农房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监管。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1.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动交通、水利、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着力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与乡村的连接,推动干线公路更多的服务农村,推动城镇路网向农村延伸、拓展。实施区域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让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通得好”。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让更多荣昌市民通过高速和宽敞平坦的入村道路更方便地到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公路加宽改造,完善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全面实施路长制,确保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到2025年,全区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以上,全区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新建生产便道200公里以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项目,有条件的镇街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让所有农民群众都喝上“放心水”。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提高农村防洪标准,增强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项目完善河湖管护。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保障农业用水,提高灌溉利用水系数。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以上。

健全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布局,依托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生猪交易市场,构建以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镇(街)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冷运资源,推进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加快推进渝西国际冷链物流港和北部片区(吴家)渝西川东农畜产品配送中心、物流园建设,加强镇(街)田间仓储及村级保鲜仓储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新建各类冻库、冷藏库并配套仓储保鲜冷链等配送设施,完善区、镇、村三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农村投递网络,提升农村配送能力,实现镇(街)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强化农村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布局农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完善信息服务供给,打造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站多牌、一站多职、一站多用”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拓宽农村能源供应渠道,着力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分类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集镇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

  1.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建设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

全面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持续完善“户集、村收、镇(街)转运、区域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模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提高生活垃圾收集率。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全域统筹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回收体系。大力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各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村保洁制度,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和专业清运队伍,确保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明显成效,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垃圾和一般工业固废垃圾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理整治任务。

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改厕技术和模式,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以旅游沿线等区域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厕所的新建和改建。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引导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到2025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格管控污水排放,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加强小微水体管护。因地制宜地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特殊区域的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持续开展农村生产用水计量计费,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加强对难以纳入污水集中处理的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进行统一管控。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6%以上。

深入实施“百村宜居”计划。着力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以铜鼓、清江、河包、观胜等镇(街)为重点,整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确保整治一片、规范一片、提升一片。加强乡村资源、自然景观和传统风貌等原生形态保护。深入开展以清理“蓝棚顶”、无人居住废旧房、房前屋后杂物堆、田间地头废弃物、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美家美户·姐妹相助”家居收纳整理、“清洁户”评选等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和当地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到2025年,实施500亩村庄公共场所绿化,建设30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

  1.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加强镇(街)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完成22所农村中小学卫生厕所、宿舍、运动场等生活设施改造建设。动态调整镇(街)及以下学校布点规划,多渠道增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推进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稳步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确保农村在园普惠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稳步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统筹配置城乡师资,推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改革,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施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推进60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让乡村孩子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条件,调整农村卫生规划布局,推进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每个镇(街)办好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2名合格乡村医生。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降低农村居民医疗费自付比例。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医护人员“区聘镇用”“镇聘村用”制度。建立完善覆盖所有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按全市统一部署,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稳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购买更高档次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面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面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护理服务。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点线面”结合纵深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依托重庆市“群众文化云”,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推行“线上订制、线下配送”,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每年在全区开展梦想课堂活动、“家风润万家”活动。完成全区广播电视光纤户户通改造,进一步加大应急广播终端覆盖面。推动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乡情陈列馆和镇(街)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联网重庆智慧文化云平台,充分利用巴渝文化云平台、科普法治文化云平台,让农民群众更加便捷获取优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强化农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针对人口较多、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建设体育健身设施71处,积极开展农民群众身边的篮球、乒乓球、田径等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加快推进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具备托养护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功能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推动90%的镇(街)建有1所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实施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推进镇(街)敬老院硬件改造达标,提升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能力。规范提升镇(街)敬老院运营管理,促进镇(街)敬老院运营管理标准化。分级分类分档合理规划设立村级互助养老点,组织开展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建立农村老年人建档结对互助照护制度,探索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积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托育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到2025年,实现所有镇、行政村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气象综合观测试验能力,构建覆盖全区主要粮油作物、重点特色产业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农业气象大数据支撑平台,增强农业气象有效供给,提升面向现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农业生产全过程等的气象精细化精准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镇(街)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完善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实施“数字减灾”工程。创新供给方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深度参与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小农户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建成新时代荣昌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区村三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进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建成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点3个以上,培育1个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2个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覆盖8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抢抓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机遇,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等全面渗透,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

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动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探索建立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整合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宅基地等领域数据,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促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强化农业农村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大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积极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坚持把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作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数字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入挖掘农村在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潜力,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做大做强“在村头”电商平台,建立完善村级益农信息社、邮政代办点、综合服务社等电商服务站点,打造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用好“好品中国”荣昌在村头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做大荣昌区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推进手机“新农具”应用,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到2025年,新打造“互联网小镇”10个、建成“互联网村”40个。

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村务云·在村头”建设,优化基层党建、证件办理、户籍管理、民政救助、农村电商等各领域民生服务,提高基层办事效率的智能化。健全农村数字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开展在线组织帮扶,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政务服务应用向镇(街)、村居下沉,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1.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紧抓“人才”这个关键,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加强培育“三乡”人才。整合就业培训和新职农培训项目资金,依托市畜科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区委党校、荣昌职教中心等教育教学资源,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700人,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评选认证、管理服务、扶持激励等制度体系,培养一批有生产经验的“老农”、想干事创业的“新农”、能发展创新的“智农”和有专业技能的“知农”,力争2025年高素质农民达到9000人。深化同清华大学等高校校地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加强继续教育,对接“巴渝工匠”计划,不断提升本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回引返乡人才,在用地保障、税费减免、项目资金奖补和水电气“三通”等方面建立一套扶持政策体系。建设集人才招聘、就业援助、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引导入乡人才,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归雁人才”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人才引进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教师轮岗交流、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咨询等方式,服务振兴乡村。畅通公职人才下乡渠道,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长等到乡村助力产业发展,支持到农村干事创业。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用好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招牌,依托“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服务产业园、夏布小镇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解决乡村创业资金。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乡创客”创新创业,鼓励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优化创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创业环境,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建立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探索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等组建职教联盟,大力开展农科生培养,构建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技能进村社”就近培训,谋划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按相关规定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建立全区乡村人才库。


第五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推进质量兴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1.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

对农业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加快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自然、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到2025年,全区化肥使用持续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2%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43%,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45%

推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设施建设,推行“畜(禽)—沼—竹(粮、菜、果)”种养循环、稻鱼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健全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推进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引导培育秸秆资源化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粉碎还田和腐熟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的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建立废弃农膜“村、镇(街)回收转运集中分拣贮运一区域性加工”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逐年提高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鼓励使用者主动回收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合理划分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的回收义务。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农膜回收率达到87%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强力抓好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管控,深化落实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全面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推动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推进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推动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1.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选育推广一批抗旱品种,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抗旱保产能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等农业旱作节水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在柑橘、茶叶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

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全面了解物种资源变化态势,加大农业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和抢救性保护力度。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林业等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基因库,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在粮食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

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加快发展生态健康养殖,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工程。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每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85万尾以上,健全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标准、评估体系。严格落实濑溪河、清流河等中小河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依法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实现天然水域监督检查全覆盖。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着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底排污、养殖尾水治理等技术。

  1.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治理

大力实施乡村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夯实绿色本底,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筑牢渝西生态屏障。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制度,进一步细化各类森林和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经营制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调整优化树种、龄组、林层等系统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区划,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对重要水源地、典型河流湿地、水生野生动物和重要经济水产种质资源划定保护范围,推进已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重建与恢复。实施“清水绿岸”水生态修复扩容,筑牢濑溪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推进濑溪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8%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扩大荣昌环境容量。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未成林地补植管护、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人工造林、农村“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及特色经济林改造和森林抚育工程,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濑溪河、清流河等重点河流及水库生态保护,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深化全区“一河(库)一策”综合治理,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和持续好转。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特别是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山体、矿山废弃地修复。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快水利薄弱环节治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广林长制,推动山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行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优化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完善三级河长体系,促进各级河长履职尽责,确保河长制有效落实。加快推进“智慧河长”建设,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深化联动执法,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实现河长制管理常态化、精细化,构建开放性、共享化、全民式的河库管护模式。到2025年,确保濑溪河、大清流河干流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其他河流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流只增不减,全区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1. 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品种提品质、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增效益,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实施良种创新工程,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项目,培育玉米品种选育制种基地;支持柑橘、花椒、脆莲白等品种研究及育苗。加强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肉兔、肉羊、肉牛等标准化良繁基地和良种示范场,建设一批玉米、蔬菜、晚熟柑橘、茶叶等优势种子种苗生产保护区和良种繁育示范点。加大繁育主体扶持力度,培育与引进一批适应良种需求的繁育主体。加大特色优势作物、特色畜禽良种推广力度,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粮油、蔬菜等良种推广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聚焦“产出来”和“管出来”,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构建动植物防疫体系,持续加强非洲猪瘟、松材线虫病等疫情监测防控,组织、监督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扑杀补助政策,重点构建人畜共患病防治和动物疫病监测净化体系。强化种子、农药、肥料、渔政等农资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农药残留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风险监测,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每年区级例行风险监测分析样品3.5万个以上,各涉农镇(街)快速检测样品720个以上,确保主要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镇(街)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品牌农产品等规模主体及其产品全面可追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推行规模主体名录管理和网格化监管,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重庆名牌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开展全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继续打造“香海棠”“荣昌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荣昌血橙”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规范“荣昌猪”“香海棠”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使用和管理,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强化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荣昌卤鹅、“荣昌夏布”“河包粉条”“盘龙生姜”“英久红茶”等农业品牌,提升荣昌农业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支持农业企业创建自有品牌,鼓励种植大户及学会成员联合创建品牌。到2025年,培育“巴味渝珍”公用品牌授权农产品15个、“香海棠”公用品牌授权农产品30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35个,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200个。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制定、修订步伐,构建类别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开展标准化的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标准示范,力争创建“三园两场”示范项目100个。

培育壮大富硒农品牌。依托我区丰富的土壤富硒,综合硒元素土壤资源数据、产业结构布局、作物种植区划等因素,发挥粮油、茶叶等产业优势,以安富等镇(街)为重点,稳步推进富硒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设一批富硒茶叶标准示范基地、优质富硒粮油示范基地。积极发动域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富硒产业靠拢,开发富硒农产品,丰富富硒农产品种类。结合新媒体宣传,用好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打造一批富硒米、富硒茶、富硒水果等富硒产品品牌。


第六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城乡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1.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大中专学生、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应落尽落,推动城区扩容提质。以昌元、昌州、广顺、峰高、安富、双河、万灵、直升、荣隆、吴家、仁义、盘龙、河包等镇(街)为人口迁徙承载地和集聚地,提升中心城区及重点镇功能,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完善进城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推动将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相挂钩,将中央安排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全部统筹用于提供医疗、教育、创业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纳入相关规划,争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

加快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规划体制机制,坚持区、镇(街)、村规划统筹编制,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绘就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底图”。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区域医共体,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推进乡村医生“镇管村用”,推动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等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应保尽保。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整合各级资源,在双河高丰村、万灵沙堡村、安富通安村、昌州八角井村、清江河中村、荣隆玉久村、河包经堂村、清升古佛山社区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区内重点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引导社会资本创建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

  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制度障碍,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丰富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探索经营权股份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稳定土地承包权,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后,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相关工作,引导农村土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完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机制。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建立健全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等权能。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健康养老等。

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支持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

  1. 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鼓励具备条件的镇街全域推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三变”改革中内联成员、外引主体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搭建农村“三变”改革平台。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土地、基础设施、集体资产、现金、技术技艺和特色自然风光等入股经营,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增值。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力争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覆盖50%行政村,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农业增加值年增长10%以上,农村集体经济年增长10%以上。

  1.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金融“支农”“扶贫”力度显著加大。

完善普惠性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在荣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规定落实现行小微企业贷款税收减免政策。引导鼓励农担公司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和农商行回归本源,组建村级金融服务组织,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加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中长期信贷支持,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农村金融产品提供机制,依法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支持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生猪活体依法合规抵押融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工程,着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加强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农村社会成员的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组织开展对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制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支持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业务,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支持将柑橘等农产品作为保险标的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推广农房保险、大型农机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探索在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适时引入农业保险经纪公司。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财政+银行+保险+担保”业务。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协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层供销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国家、市、区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力争202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0家。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广大种养能手、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与扶持,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争2025年,家庭农场达630个,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0个以上。

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殖能手、农业技术人员领导办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拓展经营业务,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力争2025年,农民合作社达750家以上,国家级、市级示范社100家以上。

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农业生产服务业,推动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培养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三社融合。充分发挥供销社服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优势、信用社金融优势三大优势,紧密联动生产、流通、信用,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四有”标准分类建设改造基层供销社。发挥供销社金融企业桥梁作用,把信用社与合作社、农民连接起来实现经营融合、服务融合、信用融合,推广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鼓励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参资入股,共建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支持基层供销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共同入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支持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三农”目标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供销社经营网点布设信息化金融设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健全农民合作社信贷风险补偿金、贷款信用、贷款抵押担保等制度。

  1. 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落实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健全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措施,营造良好的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引进产业项目,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一批乡村企业,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共同开发经营闲置资源,推动农民变股东。加强发展物业经营,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商铺、仓储、农贸市场等物业项目,增加创收渠道。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企业和合作社,承接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服务,以及道路养护、公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村级集体组织招商租赁、合作入股和项目引进等做好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区域性集体经济产业集群,推动集体经济“串点连线”“补链成群”“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强村(年收入50万元以上)占比达到80%,其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占比达50%

  1.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大集群、小单元”,立足实际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到2025年土地流转率达65%,适度规模经营度达60%。进一步完善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实行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增强政府扶持资金的“靶向”作用,探索建立公平合理、效率优先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强化组织上的群众性和管理上的民主性,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和社社、社企、社资关系,促进行业合作,扩大组织基础。推广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第七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打造乡村治理示范区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积极争创国家级、市级乡村治理示范。

  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优化镇(街)党政机构设置和事业站所结构布局,充实镇(街)党务工作力量。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种组织统一领导,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建立党组织力度,优化跨村经济联合体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实施“十指连心”工程,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改进作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推进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公信力。在农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

  1.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严格落实基层干部人选区级联审制度,坚决把不符合村干部条件的人挡在门外。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和实施过程中协商的长效机制,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积极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广基层治理“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工作机制。落实“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十项行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只跑一地”机制,打造智能化治理模式。推广“积分制”“老马工作法”,建好新时代“新风小院”,深化开展小院讲堂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落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坚持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部门综合执法。坚持执法机构以执法工作为本职和主业的指导思想,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推行区级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接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推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综合调处机制,及时受理、办理群众涉土地纠纷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分区、镇(街)两个层面举办农民普法骨干大培训,提升农村市场监管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加强乡村法律顾问工作,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制度。深化“平安荣昌”建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扶贫惠农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镇(街)和村(社区)平安创建,实施“十百千万”平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10个平安示范镇(街)、100个平安示范村(居)、1000个“平安家园”、10000个平安家庭。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成21个镇(街)、156个村(社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实现三级综治中心互联互通。推进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平安家园”“平安卫士”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完善农村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农村各类安全隐患。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进村”、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实施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重点治理工作,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三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开展“乡村德法相伴”活动,充分利用院坝会、茶话会等形式开展村民普法教育,力争2025年开展农村群众性法治教育活动100场以上。

  1. 提升镇村为农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镇(街)服务农村和农民的作用,加大镇(街)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镇(街)公共服务职能,使镇(街)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镇(街)和区级部门派驻镇(街)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区镇(街)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着力增强镇(街)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镇(街)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大力推进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将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

  1. 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充分发挥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与基层党组织联系,建好农村阵地,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职能,助力乡村治理。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推进自治组织与新型经济组织有效契合,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合二为一”。鼓励返乡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企业家及其他贤达之人发挥价值引领和文化治理作用,提升镇村为农服务能力。坚持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完善培养选拔机制,拓宽农村社工人才来源,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做好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对象服务工作。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1.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倡导契约精神、科学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农村“五老”队伍和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返乡成功人士作用,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持续加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深化“美丽宜居乡村”“美丽庭院”“清洁户”等评选,每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0场以上。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科技致富大讲堂”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指导。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等方式,深化“五带动工程”。持续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不低于100场,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惠民电影放映等活动300场以上,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文化先行,思想先行。开展荣昌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以文化、旅游、体育、商贸消费为载体,精心打造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

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积极利用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全面梳理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习俗和民间故事、农事歌谣、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进一步梳理荣昌传统文化资源脉络,整理阐释荣昌移民文化,深入宣传推广夏布文化、陶器文化、折扇文化、海棠文化、填川移民文化等。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强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数据库建设,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教育基地等。推动民间传统工艺发展,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镇(街)一品”“多镇(街)一品”等非遗手工艺特色村镇。建立戏曲保护传承体系,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下乡”等活动。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第八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分析

水资源量。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湿度大,夜雨多,时常暴雨连连,时空分布不均匀。根据荣昌区气象局气象资料统计,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8mm,多年平均汛期(5月~10月)降雨量898.8mm,占全年的82.52%。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分区的划分,荣昌区整个范围属长江流域的三级区,根据分区原则,并结合荣昌区河流水系的特点,将荣昌区划归为濑溪河浅中丘亚平坝区(Ⅰ1)、清流河浅丘亚平坝区(Ⅱ22个四级区。地表水资源量,荣昌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35mm,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69亿m3。地下水资源量,荣昌区下垫面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为11.8m3/km2,据此可计算得到荣昌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7亿m3,其中濑溪河流域区8783m3,清流河流域区3949m3。过境水资源量,全区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总量为53674m3。荣昌区水资源总量即为该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即4.69亿m3(不含过境水资源量5.37亿m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19年全区供水量总量17561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713m3,地下水源供水量848m32019年全区用水量总量17561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4907m3,林牧渔畜用水量1261m3,工业用水量7598m3,城镇公共用水量844m3,居民生活用水量2835m3,生态环境用水量116m3

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进行预测。全区农业水资源用量由农村生活用水量和农业生产用水组成。其中:

农村生活用水量:考虑供水保障问题,规划年内不考虑全区常住农村人口负增长问题,即以现状年人口作2025年农村人饮的人口指标,结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19)及当地实际情况,预测2025年荣昌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净定额增长到105L/(人·天),至2025年全区农村生活用水量为1679m3

农田灌溉用水量:“十四五”期间推进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全区灌溉总面积达17.6万亩,结合周边已建水利工程灌溉定额,并考虑降水量变化以及灌溉方式优化后确定的规划水平年灌溉定额为195m3/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至2025年全区农田灌溉用水量为6240m3

林牧渔畜用水量:根据20162020年林牧渔畜用水量及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率综合预测,至2025年全区林牧渔畜用水量为2613m3

综上,到2025年全区农业水资源用量将达到10522m3,其中农村生活用水1679m3农业产业用水8853m3。根据《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水利规划》,到2025年本规划全区农村产业发展用水量10522m3在全区水利设施可供水量的合理范围内。

节水评价。本规划项目实施主要用水为农业产业、农村生活用水。涉及养殖项目,实施养殖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大力推广节水型饮水技术、节水型降温技术、节水型湿料饲养技术、发酵床生态养殖节水技术、节水型清粪技术等技术和工艺,建设一批畜牧节水示范工程。涉及种植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等农业旱作节水技术。大力采用节水技术、设计、节水用具改进等措施,降低农业工业用水。提倡节约用水,降低农村生活用水量。规划项目具体实施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技术要求的通知》(办节约〔2019206号)规定,非水利建设项目,在取水许可申请阶段开展节水评价,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 35580)和本技术要求相关规定,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将用水合理分析等内容强化为节水评价章节。在规划实施时对占用河道、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应按照相应要求完善审批手续。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

废气污染物影响。本规划项目实施产业废气主要为畜禽养殖废气、粉尘。畜禽养殖废气污染来自于养殖场垫草、粪尿等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硫化氢、硫醇类、粪臭素等;粪尿在堆放过程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或腐败分解产生包括甲烷、挥发性脂肪酸和醇类等带臭味物质;饲料分解产生的废气,饲料加工、调制及干草使用产生大量的粉尘、飘尘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业的粉尘。

废水污染物影响。本规划项目实施废水污染主要为农业生产废水、生活废水及雨水冲刷处建筑物残留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废水污染物包括pHCODSSBOD5NH3-NTNTP等。

声环境影响。本规划项目实施声环境影响主要为建设期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运营期生产运输与倾倒噪声,具有高噪声、无规律的特点,没有重要敏感点。

固体废弃物影响。本规划项目实施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弃土弃渣。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农膜秸秆、农产品表皮、包装废物等,部分企业可能会产生少量的危险废物。

生态环境影响。本规划项目建设施工,将使部分区域现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土地使用属性发生改变,从农用、自然植被的土地变成工业、交通、仓储等建设用地。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弃土场产生的生态影响。本规划部分项目开发建设将对原植被、土质造成一定影响,降低土壤的抗蚀能力,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植被,范围内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觅食、迁移可能短时间内会受到一定限制。运营期种植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化肥、农药使用、灌溉用水等对土壤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本规划实施大气污染主要为规划区域养殖NH3H2S等无组织排放,种植项目无大气污染。圈舍附近范围恶臭排放浓度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臭气浓度无量纲<70)。养殖项目应做到合理优化圈舍布置,提高场内空气流动性,粪便及垫料及时清理,种植抗臭能力较强的乔灌木等,确保臭气浓度达标。养殖废水进化粪池,经截留沉淀消毒后上清液沉淀处理后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要求,用于种植基地有机肥使用,不外排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在畜禽养殖场与还田利用的农田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污水输送网络,通过车载或管道形式将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农田,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污水输送沿途的弃、撒和跑、冒、滴、漏。项目产生禽粪收集后送至集粪池,集粪池进行加蓬及水泥硬化处理防止雨水进入造成溢流和下渗,发酵熟化后用作园区种植基地有机肥。养殖病禽、病尸应进行安全填埋,养殖场应设置安全填埋井,填埋井应为混凝土结构,深度大于2m,井口加盖密封。进行填埋时,在每次投入畜禽尸体后,应覆盖一层熟石灰,井填满后,须用粘土填埋压实并封口。本规划项目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及其他相关环保标准后排放。

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为肥料就地消纳或进行农田灌溉。本规划涉及的工业企业仅为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深加工工厂均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对生产废水处理达标排放。本规划涉及企业生产废水自行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流。根据规划项目实施实际情况,可以因地制宜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或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等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噪声控制措施。本规划项目实施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基础采取减震、隔声措施,并通过各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控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区域环境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严格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一般固体废弃物经过分类收集,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综合利用,对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进行统一收集,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定采取统一焚烧或填埋处理。种植过程中的烂叶、烂果,直接用于种植地肥料还田。生产生活垃圾由市政相关机构部门统一定点收集运输填埋处理。畜禽粪污及秸秆经过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等过程综合利用,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定期收集并回收利用。企业产生的一般固体废弃物的暂存或贮存应严格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暂存地应进行地面硬化,建立必要的防渗、防雨、防渗、防自燃等设施。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各种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堆放和倾倒。本规划项目的固体废弃物经过妥善处理处置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措施。规范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的应用种类、数量和方法。并做好养殖疫情、种植病虫害控制,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养殖饲料添加剂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化学成分。种植基地严格选择农药品种和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选用绿色化学合成农药或半合成生物农药,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种植基地主要施用生物有机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辅助施用少量氮、磷等化肥。种植基地严格施肥管理后,对地表土壤的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对不同的水土流失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施工阶段尽量减少雨水及径流冲刷,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和绿化等措施。在植物措施实施过程中采用当地树种、灌草种,将工程施工对当地植被和景观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需防止生态入侵问题,保护现有生态环境。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项目实施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通过采取防治措施后可以得到有效减缓,涉及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区可通过一定措施得到有效保护,环境风险影响较小,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本规划项目实施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第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凝聚全社会力量,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领导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推动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完善运转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农业农村全过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注重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参与机制,通过先建后补、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方式,让农民和村级组织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设施管护。提供平台,拓宽参与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建设管护主体,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

第三节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动农业优结构、增后劲,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通过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污水治理等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可按规定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有一定收益保障的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建立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以“万企帮万村”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和“渝商回归”,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鼓励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城市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投资条件,健全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政策,创新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编制农业农村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创新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力促已签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确保一批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形成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的滚动发展局面。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与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完善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

止年限

总投资
(万元)

项目总投入情况

4221085

产业


1

标准化猪场建设项目

改扩建优质生猪养殖场80个,试点建设5个以上的智能化养殖场。

2021

2025

8000

2

天兆优质种猪繁殖场

新建楼宇式种猪舍两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饲养优质种猪1万头,年生产提供仔猪(含种猪)20万头以上。配套限位栏、产床、自动饲喂系统等生产设施设备,地暖、水帘等温控设施设备,异位发酵、自动刮粪、空气收集、除臭等环保设施设备,以及场内道路、绿化等建设。

2019—

2021

12000

3

荣昌区温氏3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工程

建设种猪场、饲料厂、技术服务中心等,采用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实现生猪产业链全程经营管理。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45000万元,建成后实现年上市肉猪30万头,年产值60000万元

2019—

2023

80000

4

重庆荣昌猪产业集群

1.加强荣昌猪良繁体系建设。完善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荣昌猪保种模式,提升良种繁育能力。2.做强荣昌猪加工及品牌。建设荣昌猪加工及冷链物流基地,研发适应市场荣昌猪产品。3.建立荣昌猪产业利益联结机制。4.打造荣昌猪智慧养殖基地。5.构建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到2022年产业集群荣昌猪存栏5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6.5万头,年提供种猪23万头

2020—

2023

60000

5

高淀粉红薯基地项目建设

实施宜机化改造、新品种引进工程,建设红薯基地1万亩

2021—

2025

3000

6

农作物种业发展项目

支持柑橘、玉米、红薯、吴家脆莲白等品种研究及育苗,建设一批品种选育培育制种基地

2021—

2025

1000

7

双胞胎年出栏3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

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屠宰肉食品深加工(需符合产业政策及高新区规划)、饲料生产扩能及育种研发六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约8亿元,竣工投产后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产值约19.5亿元。

2021—

2023

145000

8

荣昌区优质茶基地及品牌建设

改进包装工艺,提升绿茶、红茶品质品牌;充分利用天然富硒土地,提档建设优质富硒农产品基地,从标准厂房、品牌、包装、生产工艺等多方面打造荣昌富硒绿茶、红碎茶。

2021—

2025

10000

9

双胞胎集团复合预混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本项目投资总额8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0000万元人民币;本项目位于荣昌高新区板桥园内,用地面积约30亩,拟建生产车间4栋,面积10000平方米,办公楼及仓储配套用房8000平方米;拟建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非粮饲料、浓缩饲料等生产线5条,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50000万元,用工50人以上。

2021—

2023

80000

10

吴家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1300亩蔬菜大棚建设;25000米排水渠建设;3、尾菜处理设施建设。

2021—

2025

900

11

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项目

项目规划建设跨越昌州、广顺、双河、清升镇、直升镇5个镇街,集生产、研发、加工、物流于一体,生猪、鹅等畜禽的标准化、智能化养殖;建设种业保种育种实验基地及基因库;建设标准厂房建设,并按照统一环评、统一环保治理、统一建设规范化标准厂房的原则,共分二期完成。完成土地征用、道路、水电气和管网建设。

2021—

2025

100000

12

荣昌区三奇湖优质粮油产业园

以河包粉条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仁义、古昌、荣隆等三奇湖水库周边镇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及加工,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0万亩,建设粮油加工区,扩建河包粉条产业园,提升河包粉条品牌影响力。

2021—

2025

50000

13

荣昌区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在吴家、清流、铜鼓、观胜、盘龙等镇,规划19.02万亩,划定园区功能,打造柑橘生产、肉兔、蔬菜、中药材、肉牛等产加销基地,养殖加工农旅融合基地,积极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1—

2025

100000

14

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集农作物科技研发、农业高新技术服务、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农业专业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农牧科持新城。

2021—

2025

10000

15

双昌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

大安富普陀与隆昌石燕桥村三合村,成渝毗邻地建设以粮油、生猪为主导的农业合作园区,划定5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整理、新建标准化智能化猪场、新建改建园内道路、布局加工业、打通农旅融合线路。

2021—

2025

20000

16

品牌培育项目

加大香海棠、河包粉条、荣昌血橙、荣昌卤鹅、荣昌夏布、茶叶等品牌推荐活动,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做好产品生产。

2021—

2025

3000

17

荣昌区国家应急物资(猪肉)储备中心建设工程

占地200亩,建设区域应急物资运输组织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2021—

2025

20000

18

荣昌区进口种猪指定隔离检疫场建设工程

建设隔离用猪舍11栋及相关配套设施,年隔离进口种猪4500头。

2020—

2022

20000


小计



722900

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


19

河包粉条产业园建设项目

依托农业产业强镇基础,实施高淀粉红薯基地建设、淀粉加工、粉条深加工、粉条品牌推广等。

2021—

2025

20000

20

渝西国际商贸物流港

建设存储8万吨农产品冷藏库、冷链物流设施等,配套检验检疫、仓储、电子商务、专业市场交易、综合服务、金融等业务模块。

2021—

2023

30000

21

渝西川东农畜产品配送中心

项目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将建设以蔬菜、柑橘、柠檬、畜禽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交易集散地,打造高集聚、强辐射、现代化渝西菜子、果篮子、肉子保供基地,建成渝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辐射带动大足、永川、潼南及四川内江、安岳、泸州等区市县优质农产品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放心、安全食品。

2021—

2025

20000

22

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项目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镇村,选择15个重点镇建设田头市场,配备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

2021—

2025

7500

23

村级保鲜仓储设施建设项目

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地,支持50个规模较大的业主配备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设备,建设仓储保鲜设施,从源头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

2021—

2025

5000

24

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

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用于生猪、鹅等畜禽的屠宰及制品等精深加工的标准厂房建设,并按照统一环评、统一环保治理、统一建设规范化标准厂房的原则,共分二期完成。完成占地1平方公里的标准厂房建设;完成土地征用、道路、水电气和管网建设。

2021—

2025

200000

25

晚熟柑橘清选包装处理中心

15000平方米处理中心厂房建设;2、中型柑橘清选设备3套;35000吨冷藏库房建设;4、包装设施。

2021—

2025

1200

26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扩产项目

鼓励和支持粮油、畜禽、果蔬、茶叶、夏布等相关企业技术改造和扩产能力建设,提升品质,提高产量。

2021—

2025

32300

27

农产品初加工扩能项目

鼓励和支持粮油、畜禽、果蔬等产业发展烘干、屠宰、仓储冷链等。

2021—

2025

30000

28

重庆优食谷食品产业园

占地500亩,建设4A级生猪定点屠宰厂、A级家禽定点屠宰厂、优质食品加工中心(荣昌猪肉系列产品、荣昌卤鹅等)、中央厨房等功能区。打造集食品加工、制造、流通、研发、冷链物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

2021—

2025

100000

29

荣昌区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

占地110亩,打造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及快消食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的电商物流综合园区。

2020—

2022

20000


小计



466000

休闲农业


30

巴蜀文化体验城

建设移民文化博物馆、移民文化公园提升工程、影视基地改扩建工程、非遗体验中心、非遗研学基地、流行音乐创作基地、景观提升工程、古镇两岸灯光亮化工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景区营销中心、景区连线工程等工程建设。

2021—

2025

200000

31

成渝双城濑溪河体育健康城

占地2630亩。包括国际马拉松标准赛道建设,国际马拉松专业集训中心,运动项目场馆等配套设施建设(含冰球、滑板、田径〈马拉松、长短跑、铅球、跳远、跳高等〉、水上运动皮划艇、游泳等),运动康复中心,少年运动培训中心,儿童体检中心,高端疗养中心,北体大附属实验中学、首师大附属小学、北体大教练员学院、冠军体育公园(含场馆)、小镇城市客厅、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康复研究院(所)、体育主题民宿群落及其配套商业、运动健康社区等建设项目、旅游产业配套设施。

2021—

2028

500000

32

成渝双城国际会展中心

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集会展、住宿、餐饮、物流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

2021—

2024

100000

33

荣昌区文化贸易出口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荣昌夏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正在打造全国夏布研发、加工、生产、交易、展示、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产业园区。

2018—

2023

10000

34

荣昌万灵农旅融合示范园

依托万灵古镇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园。

2018—

2022

10000

35

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

新改建道路长27公里,包括游客接待中心至瓷窑里宋窑遗址、下兴古窑、老街等二级公路建设12公里,鸦屿山上山三级公路4公里,安富绕城路南线二级公路1公里,陶土资源开采矿区三级公路10公里。

2020—

2025

20000

36

荣昌区万灵古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和资产的开发利用、打造非遗之城、影视基地的升级改造、新建文化观景长廊、景区道路建设、民宿打造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0—

2023

10000

37

荣昌区安陶小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陶土资源开采和利用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景区道路建设、乡村复兴项目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1—

2025

10000

38

荣昌区古佛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将宋家院子改造为民宿、金龙湖沿线景观进行改造、慢行系统、康养中心、景区道路建设、索道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1—

2025

10000

39

荣昌区古佛山茶山茶旅文化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金龙湖沿线景观进行改造、慢行系统、康养中心、景区道路建设、索道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化茶园、博览园,开展采茶制茶体验、茶艺展示等,打造农旅茶旅融合示范点。

2021—

2025

20000

40

荣昌区仁义瑶山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

实施15.9公里旅游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新建5500平方米的生态智慧停车场1个、二星级厕所2座、休闲草坪自驾车露营地1个、小型游客中心1座,对景区沿线约300户农户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2021—

2025

10000

41

吴家城乡融合发展文旅体验项目

建设150亩集科普、观光、游玩、垂钓、采摘、体验、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蔬菜科普观光园,配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2-3家,搞好一年一度的吴家脆莲白文化节,做大吴家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生态湿地体育公园30亩,打造万亩蔬菜园区景观大道,实施周边人居环境整治、双流村敖家祠堂修复建设等。

2021—

2025

5000

42

农旅+红色景点项目

打造荣隆玉久、铜鼓山英烈园。建铜鼓山革命展览文化长廊及附属设施1公里,打造英烈园;实施村史馆改造,建1处农家乐,完善花椒基地、水果基地采摘步道,打造农旅融合基地。

2021—

2025

5000

43

荣昌农耕研学游项目

在清江镇、昌州街道等镇街打造农耕体验和农事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增加场地设施、设备,建设可供研学的种植、养殖、动手操作示范点,完善环河中岛民宿、农家乐建设,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2021—

2025

3000

44

乡村主题文化节打造

丰富提升清江尝新节、清流血橙节、河包粉条节、清升樱桃节等节庆活动内涵,完善停车场、旅游公厕、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推动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传承、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2021—

2025

2000


小计



915000

科技、人才


45

国家区域性(重庆荣昌)种业创新中心建设

建设生猪、白鹅等畜禽种业基因库及创新平台,购置生产、检验检测设备,完善道路、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2021—

2025

20000

46

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主要建设一体系、两系统、三平台:即国家生猪单品数字资源体系;国家生猪大数据动态采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生猪大数据人才培养平台、生猪数字产业孵化平台和生猪产业创新平台。

2020—

2025

33000

4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与电信等企业合作,完成区块链和边缘储存设备的部署,建设荣昌区分布式数据中心以及非结构化数据中心、重庆市政务数据、渝西川东数据灾备中心。

2021—

2025

20000

48

建设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先行区

建立乡村经济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国家生猪大数据资源、安全、应用、运营中心;开发和完善生猪大数据资源管理应用展示平台;建设全区156个村(社区)在线服务平台;建立农村电商直播运营中心;建设智慧柑橘示范基地5000亩和标准化柑橘商品化处理中心,支持粉条企业技改扩能及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建成农业产业数字化示范点40个,到2025年底全区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50亿元。

2021—

2025

200000

49

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服务产业园

完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结构。总建筑面积66080平方米,其中众创空间4080平方米、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办公和成果展示区域)9500平方米、科技产业园(科技人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企业产品展示销售门店42000平方米。

2021—

2023

15000

50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研发服务平台

打造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及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总部1个、建设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研发中心、生猪智慧养殖研发与示范中心、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监测中心、精准动物疫苗创制中心、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发中心等生猪产业链相关技术研发中心5个。新增建设用地45亩,建设各类设施21592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3596台(套)。

2021—

2025

20000

51

中国农科院西部兽医研究所

建设西部兽医研究所大楼及购置仪器设备。购置生产、检验检测设备,完善道路、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2023—

2025

10000

52

渝州白鹅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新增建设用地100亩,建设肉鹅遗传改良和养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肉鹅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用饲料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优质肉鹅新品种(系)培育基地、优质肉鹅良种繁育与中试基地、优质肉鹅示范与产业化开发基地各1个,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购置生产、检验检测设备,完善项目红线内道路、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2021—

2022

7000

53

国家生物安全用全人抗体动物重大基础设施

用地80亩,总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包括SPF级全人抗体猪生产储备基地、P3级动物实验室、抗体GMP生产车间及存储仓库、附属配套设施等;购置仪器设备1328台(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2021—

2025

31300

54

畜牧科技产业园

占地2000亩,充分发挥双河街道九峰山科研基地集聚的特色生物育种、品种遗传改良、生物医药创制与中试、非粮饲料开发、健康养殖等科研试验示范与服务功能,引领科技创新机构和企业在其周边集中开展,使之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集实验动物生产、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基地。

2021—

2025

200000

55

生猪智慧养殖知识数据库

建设生猪养殖数据收集平台,新建改造慧养殖试验猪场多个,形成智慧畜禽养殖试验区,针对猪种、猪场规模、智能化程度等关键,围绕养殖、防疫建立科学模型,打造生猪智慧养殖数据库。

2021—

2025

20000

56

渝西科技智湖建设项目

利用万福寺水库良好的水体生态体系,建设平方米综合体,设立集企业孵化、科技研发、高端人才等于一体的创新中心、会议中心、人才中心、孵化中心和展示中心。

2021—

2025

220000


小计



796300

绿色生态


57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

建立稻田生态种养综合模式(优质稻+龙虾、优质稻+河蟹、优质稻+鱼等)示范基地20万亩。

2020—

2025

50000

58

荣昌区面源污染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实施厕所革命、冬水田建设、养殖尾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试点镇、试点村村容村貌提升、村内道路改善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2021—

2025

40000

59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重庆市荣昌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年)》,对荣昌全域森林生态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支撑体系四大体系,十八项工程进行建设,总建设期10年。

2021—

2025

40000

60

智慧林业(森林防火)项目建设

在重点林区(七镇街两林场)、重点地区(与隆昌、泸县交汇地段)建设森林防火高空监控视频、标准管护站、只能卡口、监控平台。

2021—

2025

5000

61

大足-荣昌-泸州濑溪河流域综合生态整治工程

建设水源保护和涵养工程、水利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工业园区循环示范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工程;流域沿线生态廊道、生态文化旅游工程;环境监测、水资源调配、灾害防备智慧管理工程,联合谋划和推动濑溪河流域一体化治理省际合作示范项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投资运维、管理模式创新。

2022—

2025

500000

62

三拱桥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

三拱桥河吴家镇、铜鼓镇河段进行生态缓冲带构建,其中生态涵养林(乔木)122750㎡,生态缓冲带(灌木)12000㎡,生态湿地缓冲带78850㎡。

2021—

2022

1985

63

安富至清江段沿岸生态修复工程

本项目主要涉及濑溪河干流安富至清江河段生态涵养林256350㎡;生态湿地缓冲带92460㎡;鱼塘、池塘湿地改造135769.3㎡。

2021—

2022

4345

64

杜家坝片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示范项目

开展杜家坝片区土壤污染、矿山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多种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打造文旅新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2021—

2025

100000

65

荣昌区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

采取新建护岸、排洪渠、沟道疏浚等方式等综合措施,综合治理约20公里山洪沟。

2021—

2022

8000

66

荣昌区镇街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工程

相关镇街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工程,管网约140公里。

2021—

2023

41000

67

峰广路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建设雨污水管网及附属工程约13.3米。

2022—

2023

10000


小计



800330

农业基础设施


68

荣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建高标准农田22.5万亩,实施排灌沟、耕作道、灌溉渠、机耕道、蓄水池、山坪塘、蓄水田坎、土地平整等工程,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高标准农田达到72万亩,占82.9%

2021—

2025

40000

69

荣昌区土地宜机化整治工程

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2.5万亩,实施土地平整、田间互联互通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2021—

2025

5000

70

荣昌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

2021—

2025

172400

71

荣昌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程

农村河道,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涵养与水土保持及河道保护措施。

2021—

2025

43200

72

荣昌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实施濑溪河东部灌区、玉河沟灌区和黄桷滩中型灌区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2021—

2025

20000

73

荣昌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在铜鼓、河包、远觉、观胜、盘龙镇栽植经果林、水保林;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人行便道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保林200公顷、经果林200公顷、封禁治理350公顷、保土耕作1250公顷。

2021—

2025

11000

74

荣昌区农村供水保障建设工程

新建北区水厂供水工程,改扩建双河、仁义等21座水厂。

2021—

2025

19000

75

东方红-白云溪河-清升河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

新建4处泵站,新建高位水池3个,敷设输调水管道约27公里;饮用水源地进行清淤疏浚和水生态涵养,实施濑溪河湿地建设,并对其支流白云溪、清升河等16条河流实施清淤疏浚和河道生态修复。

2020—

2021

20920


小计



331520

公共服务


76

乡村振兴展览馆建设

建设乡村振兴展览馆村史馆,展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2021—

2025

3000

77

荣昌区智慧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

城区、农村等90所学校智慧化建设项目。

2021—

2025

12000

78

国家畜牧科技城公共实训职教基地(荣昌职教中心工程二期)

新建学楼、公共实训基地、学术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及人才公寓、风雨球场等相关附属设施及设备,项目建筑面积共5.3m²

2021—

2023

31000

79

荣昌区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板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36个村(社区)新建及改扩建。

2021—

2025

16200

80

荣昌区镇街体育公园建设工程

新建广顺街道、吴家镇、荣隆镇、清江镇、清流镇体育公园,总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

2021—

2025

12200

81

荣昌区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

双河街道、广顺街道、仁义镇、清江镇、吴家镇、古昌镇等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2021—

2025

5160

82

荣昌区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昌元街道、安富街道健身步道,安陶小镇、观胜镇、明彤枫(远觉镇)户外运动营地、广顺街道、清江镇五人制足球场等建设工程。

2021—

2025

20890

83

荣昌区镇街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

新建吴家、河包、盘龙、仁义、荣隆、双河、峰高、安富8个镇街中心卫生院。

2021—

2025

70085


小计



170535

乡村治理


84

荣昌区公安局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电子数据取证、网络特侦、视频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的安装及村社区警务标准化建设。

2020—

2025

8500

85

农业农村改革项目

新实施农村三变改革20%以上村,全面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农村居民权益退出等改革工作。

2021—

2025

3000

86

农村居民建房工程

农村宅基地审批系统、农村居民住宅现状调查、建新拆旧等工作。

2021—

2025

2000

87

重庆荣昌安全体验基地

新建地震及自然灾害体验馆、公共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体验馆、消防安全体验馆、家居安全体验馆、生产安全体验馆、应急救援体验馆和青少年儿童安全体验馆,8个实体体验馆。

2021—

2025

5000


小计



18500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