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2-00175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办发〔2022〕50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 体裁分类 ]
  • 规划计划
  • [ 成文日期 ]
  • 2022-08-12
  • [ 发布日期 ]
  • 2022-08-12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荣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08-12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荣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530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荣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


国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渝卫发〔202162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发〔201623号)和《“健康荣昌2030”规划》(荣委发〔201725号),结合荣昌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全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78.18岁,婴儿死亡率2.26‰,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2.71%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全面加强。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各医疗机构为骨干、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区、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队伍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落实联防联控,不断增强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实力。

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成功创建甲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其中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5个,镇中心卫生院2个。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22个。推进美丽医院建设,安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美丽医院示范单位。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和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43名,为村卫生室储备临床医学大专生5名。医疗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配置彩超、DR和生化仪全覆盖,其中5个基层医疗机构配置CT机,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

4.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同网格管理,项目组织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补助标准逐渐增加,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至31项,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74元。二是加大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和重点职业病防治;顺利通过市级的消除疟疾验收,持续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水平,部分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妇产科和儿科专科服务能力,规范医疗保健机构避孕节育等技术服务。四是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到2020年底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5.12万人,建档率和电子建档率均为91.0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8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2.52%;在管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63.9%;在管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62.9%;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95%

(二)存在问题与短板。

1公共卫生突发应急能力有待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下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短板突出疾控机构监测预警和病原检测能力不足,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严峻形势,特别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服务能力明显薄弱。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健康威胁和疾病负担日益增加,在预防为主和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大健康”背景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强化落实。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将预防关口前移,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水平。

2.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基层医疗机构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

(三)面临形势。

3.健康中国战略对公共卫生事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后,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健康和重大疫情防控高度重视,在健康中国的战略引领下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4.人口老龄化趋势生健康服务带来新挑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5.08%,超过全市水平2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9.4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6.1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6.6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重大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慢性病管理等临新的挑战,需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保障居民健康,引领区域内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5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和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对健康服务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从单纯医疗服务向大健康服务转变,从疾病诊治向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和健康的需求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6社会经济发展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的策略措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水平提高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工艺、新技术、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科技与数字化融合创新,将为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弥补公共卫生事业短板,构建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全面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基础,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引导居民建立正确健康观,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观念,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动员。以政府为主导,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注重高质量、均衡化发展,维护好人民健康。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加强改革创新,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政府、各部门、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2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预防为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关注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服务需求,实施惠民利民健康服务项目,坚持公益性导向,推广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和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3预防为主,医防协同。要秉承“大健康”理念,深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坚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提升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实现区域防控一体化。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合作,有效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和管理能力。

4平战结合,联防群控。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平战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系列保障制度,强化部门职责、属地责任和社区管控,推进区域和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至2025年,建立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联防联控、监测预警、防控救治与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高。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卫生现代化治理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妇幼、青少年、老年、职业人群健康管理,依法治理,促使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有效控制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群众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科技创新,打通信息壁垒,在公共卫生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促进数字赋能。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2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2025目标

指标属性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379.3

预期性

65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无需照料的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3.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5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0

预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3.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0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2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每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人)

1.75

预期性

健康服务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4

预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3.7

预期性

产前筛查率

75

预期性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

98

预期性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96

约束性

健康服务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95

约束性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49

约束性

65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覆盖率(%

65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化管理服务率(%

65

预期性

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化管理服务率(%

65

预期性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95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1﹒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由政府主导、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各医疗机构为骨干、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区、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长短兼顾、医防协同”的方针,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强化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明确职能、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数字赋能、协调互动,不断提高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建立职责清单,将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探索区级疾控机构和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机制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

3.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立区域协作、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建立部门工作职责清单和高效协同、上下有序联动、信息互通共享的工作机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保障体系顺利运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把城乡社区作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最前沿,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落实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卫生责任,实施专人负责制,加强网格化管理。落实单位健康管理责任,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4.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队伍建设。足额配备区疾病预防控制、职业健康、妇幼健康、卫生健康综合执法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充实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加强合格医务人员配置,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清零。落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稳定现有人员,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现有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实践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按需设岗,设定岗位职责,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拓展人才上升空间。以每万常住人口数为基数逐年提高公共卫生医师配置人数。

(二)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5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党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人民政府主导的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工作专班,构建部门高效协同、事件分级管理、整体布局合理、系统功能完善、处置平战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动态调整政府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单项预案、部门预案和技术指南,确保集中领导、指令清晰、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加强卫生应急人才队伍保障,加大应急人才培养,通过技能比武和联合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实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车辆调配、后勤等综合保障。依托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设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规划约1000平方米。

6.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7.构建梯次化响应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建成紧急医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3个专业的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区级疾控中心,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各至少建成1支背囊化快速反应小分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卫生应急队伍。

8.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构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调用机制,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与流通企业探索建立常态化战略储备和定期轮换机制。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9﹒优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推动区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末成功创建三级疾控中心。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疫情发现和处置水平,推动创新发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单位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完善以疾控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10.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络。保障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合理配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其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运行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增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所有建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基层哨点。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培训、督导和考核,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加强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网底作用。

11.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卫生室建设项目60个,建设规模7200平方米,计划投资180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23个,建设规模4600平方米,计划投资1400万元。到2025年,全区五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占比达到30%以上。探索推行“镇聘村用”改革。建立乡村医生推出机制,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可在户籍地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要结合实际,采取补助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四)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荣昌行动。

12.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树立“大健康”理念,践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各级专业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机制,营造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康行为科普运动,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健康科普知识资源库和专家库,优化讲师团,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全媒体、广覆盖的健康信息传播平台。加强控烟宣教,以青少年为重点,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口。全面推进控烟履约,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加强公共场所控烟执法检查力度,运用信息化监控手段加强控制吸烟监督管理。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60%。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推进医务人员开具健康教育处方。

13.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居民养成“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动落实《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推进医院、学校、机关全面禁烟。开展限酒行动,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落实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

14推进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完善传染病监测控制体系,全面开展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霍乱、流感、诺如病毒肠炎和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疾病的防控工作,积极防控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加强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及发热病人预检分诊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发挥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中的哨兵作用。健全“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结合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进结核病防治六大行动,遏制结核病流行。维持“无脊灰”状态,推进地方病控制和消除工作,强化孕妇等重点人群监测,巩固消除碘缺乏病成果。

15.加强病媒生物相关传染病科学防治。实施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策略,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格,掌握辖区内主要病媒生物动态变化,探索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信息化管理,提升病媒生物传染病预警能力。严防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疟疾、乙脑等媒介传染病传播。做好救灾防病和重大活动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业管理,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队伍建设。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足额配备经费等,为病媒生物相关传染病科学防治作开展提供充分保障。

16.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居民“四位一体”慢性病防治模式,提升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进一步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提高健康管理质量。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慢阻肺等重大疾病筛查与发现、诊疗与健康管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等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完善癌症登记报告信息化水平,提高癌症监测数据质量。扩大健康骨骼、健康口腔管理服务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广常见慢性病防治的适宜技术,加强慢性病风险综合评估与管理,建立重点慢性病风险多因素综合评估方法,完善慢性病防控整合服务模式,到2025年,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3.5%

17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心理门诊、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援助工作和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搭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探索网络远程心理服务模式。依托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推进精神卫生中心等级评审和精神专科标准化建设。提升和推进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配合现代社会治理,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强制医疗管理机制。2025年,每10万人口拥有6名精神科医师,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40%。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5%以上。

(五)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18.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联合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细做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到2025年,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开放健康档案自主查询。

19.促进妇幼健康水平提升。加强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创建三级甲等评审标准,强力推进与四川大学华西二院的深度合作,增加产科、儿科等医疗资源供给,提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推进中医加妇幼融合发展,在妇幼保健机构打造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特色专科,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快辖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完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标准规范。全面推行妊娠风险分级分色管理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实现孕产妇风险管理防线前移,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断加强新生儿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高危儿专案管理机制,对全区高危儿开展规范的诊疗、跟踪保健和随访工作。加强生殖健康服务。结合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全周期链条,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4%。加强妇女常见病防治、妇女“两癌”筛查率逐年提高,推进妇女更年期和老年期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开展三级预防,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8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2025年,全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预期数达4.5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0.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生命教育,营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规范落实防控措施。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2025年,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下降到49.0%,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口腔健康管理,推进口腔健康检查、涂氟防龋、窝沟封闭等公共卫生服务。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开展健康体重行动,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设立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21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康复科或治未病科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100%引导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做实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项目稳步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保障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22.强化疫苗接种。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以镇(街道)为单位适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保持95%以上,力争疫苗针对性疾病维持较低发病水平,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态化查漏补种措施。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

(六)强化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

23.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健全完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制度,扩大主动监测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建立中小微型企业职工健康帮扶机制,支持企业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健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强化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健康企业。到2025年,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达到93%以上。

24.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技术支撑能力。加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控制、职业病诊断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医疗单位辐射防护监测。加强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救治的技术支撑能力。到2025年,至少有2家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成2家尘肺病康复站。

(七)推进公共卫生数字化改革与智慧化建设。

25.推进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健康大数据中心。制定和完善公共卫生监测数据集、系统功能规范、数据交换规范和临床数据采集标准,构建个人健康信息、疾病影响因素信息、健康环境信息、健康需求信息数据库,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26.数字赋能公共卫生发展。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强多源数据整合,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完善疫情防控处置、流行病学调查、疫苗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推进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开放应用机制和规范,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智能硬件、数据、算法的综合水平。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慢性病门诊服务、网络咨询预约、就诊指导和科普教育,减轻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压力,开展跨区域远程诊治合作。

27.智慧型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明确防范重点和政策发力点,实施分级分类防控,实现应急工作精准高效。强化循证医学理念,提高治疗药物的针对性和救治方案的科学性。发挥专家和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加强公共卫生循证决策。在医疗机构、公共交通、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设置智能卡口和体温监测设施,强化智能监测防控。完善重点人员行动轨迹追溯办法。大力发展未来社区健康场景,探索和完善全生命周期、全诊疗流程的闭环数字健康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战略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公共卫生责任,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各镇街和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公共卫生网络,抓好组织落实,不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统筹资源保障。

按照公共卫生划分的事权与财权投入责任,落实本地区公共卫生投入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内公共卫生实际需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公共卫生建设需求。

(三)加强部门协作,推进综合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协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共同落实,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强化规划执行,开展科学评估。

坚持科学原则,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规划执行,制定相应指导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根据内容,明确政府、各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责任,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建立规划执行闭环管理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和定期评估,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

(五)加强宣传报道,广泛社会动员。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公共卫生事业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理解与认可,鼓励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卫生的有效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发挥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志愿者的作用,参与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有序参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