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富街道普陀村、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交界处,一片看似普通的仔猪繁育场里,藏着重庆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密码”——
琪金双昌智慧猪场依托荣昌“生猪产业大脑”,建成全市首个“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示范场。
8月20日,记者走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展厅,通过畜牧AI一体机,窥见了这个全封闭式喂养猪场智慧养殖的一举一动:
智能监测画面里,智能风机水帘将温度、湿度恒定在最适宜的区间,地面干燥整洁;佩戴智能耳标的荣昌猪悠闲踱步,饲喂系统读取耳标信息后,为其精准推送适配“营养餐”;分娩房内,猪妈妈们安卧产床上,体温、呼吸频率等数据通过AI摄像头与监测仪器实时传入“云端”,工作人员只需读取屏幕数据,就能随时准备迎接新生命……
这套由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决策、智能设备执行构成的数字化闭环养殖系统,不仅让猪儿生活更舒适,更让养殖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和简单。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养殖事业部部长邱钟深有体会地感慨:“以前养猪靠经验估算,现在靠数据精算,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邱钟算了一笔账:“植入‘生猪产业大脑’后,我们这个存栏360多头母猪、年产出7200多头猪仔的场子,只需要几名员工就能轻松管理,人工成本降低约20%,饲料成本减少10%以上,每头母猪年产仔数从22头提升至26头,自动化程度提高超40%。每头猪综合成本节省100—200元,降本增效成果远超传统模式,这就是‘未来猪场’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荣昌建成“生猪产业大脑”后,并不仅仅把智慧效益局限在猪场内,而是逐步将其辐射到乡村一线,带动老百姓抱团增收。琪金双昌智慧猪场不远处,搞了50多年传统养殖的村民叶俊芳,就尝到了智慧养猪的甜头。
“我们装的畜牧AI一体机24小时在线,可随时解答技术难题、诊断疫病,还能预测行情、估算效益,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养猪专家。”叶俊芳介绍,尤其是吉吉云(重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该平台,通过送仔猪、送技术、安装智能摄像头等方式构建的云养云卖、统购统销联农带农模式,让不少村民也吃上了智慧养猪的“红利”。
作为队长的叶俊芳翻开报名记录本高兴地说:“以前卖猪看贩子脸色、不懂行情被压价。现在联农带农不仅保底收购,优质的线上渠道还能让每头猪多卖300—400元,已经示范带动310户农户饲养荣昌猪1204头,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看到了养殖更易、收益更丰,村民都争相报名要做下一批智慧养殖受益者!”
去年6月,荣昌就正式建成“生猪产业大脑”。荣昌在智慧养猪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也正与国家和重庆的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重庆便创新提出“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产业发展模式,将其作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8月18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再次要求,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牵引“四侧”协同,助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荣昌“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作为数字技术颠覆传统养殖的新范式,在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下,该如何牵引改写千年养殖史?
“目前,我们已将‘生猪产业大脑’迭代至2.0版本,驱动产业‘智慧芯’升级。同时,编制出《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成功打造‘未来猪场’示范场,为在全市分批次、分区域梯次推进未来猪场建设打造了‘样板间’、提供了‘标准线’。”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虎介绍。
统计数据显示,“生猪产业大脑”作为重要的产业数字应用平台,如今已成效凸显:通过金融服务帮助养殖户融资5000万元;完成36万次自动识别预警,极大提升监管效能;覆盖养殖户、贩运户、屠宰场、肉商肉贩等全产业链主体超20万人,形成“生产—监管—销售—服务”闭环;融合超5000万条产业数据资源;其自主研发的全国生猪领域首个大模型,为养殖户提供智能问答等服务超过300万次。
陈虎表示,接下来,荣昌将紧跟国家决策、市委部署和区委要求,继续以“公益性+市场化”原则,持续推进“生猪产业大脑”的迭代和应用推广,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驱动产业发展,立足重庆打造一批标杆型综合应用场景,在行业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和模式,切实用数字化手段破解行业痛点,让“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蒋坤红)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